
我國的古代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世界文化之林璀璨的明珠,其中既有詩人的寬廣胸懷,也有晶瑩細致的情感,不僅字詞精煉,而且意境深遠,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情感態度絕佳的材料。因此,我們要在小學生中廣泛地、有計劃地開展讀、背、寫古詩的活動,用這些傳統文化精品澤潤他們的心扉。
摹場境──“笑問客從何處來”
場境是人物生存、活動的時空,場境和人物互相作用又構成新的場境。詩人長期活動于特定場境之中,產生了不能不說,不吐不快的心態。若能使學生置身于詩人寫詩的場境中,與場境共振,與詩人共鳴,就能達到“心隨詩情共悠悠”之態勢。
例如,把學習唐代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安排在一個盛夏的中午,組織學生到田間觀看農民辛勤鋤地的場景。當學生走到田間時已經汗流浹背,可是這時農民伯伯仍在辛勤地勞作。這樣學生就自然地理解了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此時發給每人一份詩稿,學生通過誦讀,就會產生對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及對勞動的熱愛之感。同時,在學習唐代賀知章《詠柳》、清代高鼎《村居》等詩歌時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學習體會。當然,并非教所有的詩都要設場造境,要隨時隨地靈活處置。或講述、或游戲、或觀影視、或瞻文物,只要能得出“客從何處來”之“何處”便可以了。
編故事──“天光云影共徘徊”
若能把古詩中的內容與其有關的場境(含背景及詩人生平)編寫到有趣味、有情節的故事中,不僅能克服詩的跳躍性大、深沉含蓄不易理解的難處,而且又能使詩歌有感染力易懂好記,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學習三國時期曹植的《七步詩》,教師把該詩的相關背景、內容編寫成一個有趣味和情節的小故事《兄弟相殘》,講給學生。學生根據故事情節在教師指導下分角色表演這個小故事。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很容易感悟到詩歌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感情。同時還可以號召他們自編自演,把這些故事講給家人或其他小朋友聽。這樣不僅培養了他們熱愛古詩的情感,而且還能鍛煉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解詞語──“卻疑春色在鄰家”
古詩中有些詞語往往有其固定或特定的義項,必須解釋透徹,絕不可使學生有模棱兩可的感覺。 如,“沒入石棱中”的“棱”是“物體不同方向的兩個平面的連接部分”,不是“凸”;“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不是“值得憐憫”而是“可愛”的意思;“來日綺窗前”的“綺”不是“絲織的窗簾”或“美麗”、“珍貴”的意思,而是“雕刻著花紋”的意思。在帶領學生學習、誦讀這些古詩詞的時候,要注意幫助學生糾正容易弄錯的字詞,使學生明白“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道理,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
談體會──“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理解、體會了詩歌內容、感情后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談談學習體會,寫寫讀后感。這樣不僅可以及時總結古詩學習的感受,而且也給了學生練筆的好機會。
例如,學習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后引導學生談一談都想到了什么,學生很自然地談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當把這些落實在作文中時,學生的思緒便會發散開來,挖掘到了情感中更深層的東西,升華了古詩中的情感。這樣就自然地徜徉在“山山層層桃李花”之中。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情感等發展、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緊緊地抓住契機,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深厚的底蘊。不僅要利用課余時間,還要在節假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與古詩有關的課外活動。通過編講故事、詞語游戲、“我做一回大詩人”等活動,有目的地讓學生讀、背、寫古詩,這樣既能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精神世界,還能逐漸為學生打好文化的底子。
(作者單位:青岡縣中和鎮中心小學、青岡縣新村鄉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