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1~2年級)的寫話目標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興趣是人力求認識、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總是伴隨著良好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培養學生對習作(寫話)的興趣。那么怎樣去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興趣呢?
一、從想說的話開始交際
低年級的孩子,從幼兒園到學校,面對學校豐富多彩的活動,新鮮感使他們以極高昂的心態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活動之后,在活動中發生的任何事都使他們急于找個傾訴對象。這時,他們往往會告訴老師。如果老師要求學生回去把它寫下來,這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有點困難,但是如果教師說:“你們把今天的活動說給爸爸媽媽聽好嗎?”孩子們會樂于接受,并能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教師要把學生學習、生活過程中想說的、愛說的都挖掘出來,讓他們自由表達。如果班級人數少就讓學生把自己隨時想說的話、參加的活動、喜歡做的游戲、看到的動畫片等,錄下來,有時間就播放給學生聽。這樣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也為寫話打下了基礎。
二、從圖畫開始練筆
小學生都比較喜歡看色彩鮮艷的圖,而利用圖畫讓學生開始練筆,就是個不錯的主意。有位教師采取了“小畫冊”活動,效果很好。“小畫冊”活動就是讓學生在自己準備的本子上剪、貼或畫出自己喜歡的圖畫,并在圖下寫出說明圖意的文字,不會寫的字可用漢語拼音代替。學生所選的圖,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對圖的說明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行定奪,教師可以把有創意的、優秀的話讀給學生聽。
這位教師在剛開展“小畫冊”活動時,學生寫得都還比較簡單。有個學生畫了一只小白兔,并寫到:
小白兔身上的毛白白的,耳朵長長的,尾巴短短的。它是三瓣嘴,上嘴唇分兩瓣。它喜歡吃蘿卜和青菜。走起路來一蹦一跳,可愛極了。
半學期后,隨著課堂教學的推進,學生所接觸的課文內容越來越豐富。還是這位學生,還是小白兔,而說明文字卻不一樣了:
星期天,媽媽帶我去公園玩。路過花鳥市場時,我看到一位老爺爺提著兩個大籠子,里面有十幾只小白兔。我不禁來到老爺爺跟前仔細地觀察起來。
你們看,小白兔的毛白白的,它縮著身體,好似一個大絨球。它的耳朵豎得高高的,好像在警覺地聽身邊是否會發生危險。它的尾巴好短呀,我不由想起來看過的童話故事《兔子尾巴變短了》。瞧,它正在用三瓣嘴吃青菜葉呢,邊吃還邊抬起頭向四周看看,好像在說:“真好吃,真好吃!”
從兩個例文可以看到,學生對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非常感興趣,同時他們的表達能力、觀察能力也在不斷地提高。
三、游戲和表演
游戲和表演是調動兒童所有感官進行觀察感知、思維訓練和言語表達的最佳形式。不用教師提醒,學生會津津有味地觀察同伴的表演,在愉悅的無意注意的學習情景中,學生的觀點會加速碰撞,發出異常燦爛的思維火花。在這種特定的言語環境中,學生的語言會變得十分清新和流暢,用兒童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生活就變得極其自然。所以教師可以在寫話課上,讓學生做游戲,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會對寫話產生濃厚的興趣。
實踐表明,以上作文教學形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生從事這些活動,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寫話的目標要求。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