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反思中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延伸,讓閱讀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一、在自我提問中反思,提高閱讀能力
在閱讀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前預習中讓學生按照自我提問的方式進行思考,“我理解了課文中的哪些生字詞”,“我讀懂了哪些內容”,“我找出了不懂的詞、句、段了嗎”……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問:“我的朗讀是否精彩?” “我的理解是否正確”……學完課文后,讓學生自問:“我學到了什么?”“我學會了嗎”……一次次的自我提問,正是學生閱讀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提問題開始,思維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
二、在自我探究中反思,拓展思維空間
自我探究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困惑,面對認知沖突或認知失衡時,通過反思并提出相關問題,促使自己深入研究,以使沖突解除,達到認知平衡,獲得對文章內容的真正理解。
一位教師在教學《最大的麥穗》一課,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
師:請同學們再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學生邊讀邊思考。)
生:“ ……只許進,不許退……”這一句為什么加引號。
生:讀了第九小節,我想問這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生:蘇格拉底上課為什么不在課堂上,而在麥地里?
……
師:這些問題問誰呢?
生:問同學。
生:還不如問自己呢。
師: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學生邊讀書邊討論。)
生:“只許進……不許退……”是引述蘇格拉底說的話,所以加引號。這句話表面上是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會重復!
生:蘇格拉底想告訴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機會,等待只會錯失良機。
生:蘇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師。他不是直接告訴弟子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
……
這一教例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探究學習中,經歷了與文本的“對話”。與蘇格拉底的“對話”,不但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而且語言、思維都得到了發展,思想認識也得到了升華。
三、在自我品賞中反思,豐富語言
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文中優美的詞句、精彩段落等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品評賞析。在品賞過程中,讓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在積累詞匯探求詞的內涵中,感悟譴詞造句的準確貼切,更好地提高閱讀質量,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在教學《雪兒》時,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師:作者的盼望實現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實現了。第4自然段告訴我的。
師:請自由朗讀第4自然段,看看哪一個動作最能表明作者的情感。(生圈詞:歡呼;師板書。)
師:哪些句子寫了“我”歡呼的原因?(生讀第一句。)還有什么值得“我”歡呼的?(生補充第三句。)這里把“歡呼”一句放在兩個原因中間,你覺得好不好?
生:好!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驚喜之情。
……
師:這個“托”字跟前面哪個字相對應?說說理由。
生:“展”。只有展開雙翅,春風才能把它托起。
師:你覺得這個“托起”說明了什么?
生:飛得穩,飛得有力量。
師:除了這些,書上還告訴我們什么?請聽老師朗讀第三句。
師:(出示:這里把( )比成“弧線”,把( )比成“劃”。生答:弓狀的軌跡,飛。)這樣比有什么好處?
生:形象地反映了雪兒飛得輕快且有美感,它的身后像留下了一道清晰的弧狀的軌跡。
……
師:雪兒不但會飛,而且能飛出各種花樣,這是作者多日盼望的,如今終于成為現實,作者會怎樣歡呼呢?
生:好樣的,雪兒。
……
師:書上怎么歡呼的?(生讀。)
師:雪兒從會飛到能飛,作者的感情一點變化也沒有嗎?
生:越來越驚喜。
師:那么這一段該如何去讀呢?
生:帶著驚喜去讀。(生有感情地齊讀。)
這樣的咬文嚼字,不僅讓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信息,而且讓學生認識到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負載信息的,使學生從中內化語言材料,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貼切。
閱讀反思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追求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學會閱讀反思可以使他們自行調節閱讀策略,選擇閱讀方法,有利于提高閱讀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