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觀摩了由浙江省優秀教師蒼南第一實驗小學張萍老師執教的“圓的認識”一課。當時就被積極互動的教學場景深深吸引,被張萍老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技藝所折服。筆者就此小議與朋友交流。
一、立足學生現實生活世界,體驗圓之美、數學之美
情景1:(課起始階段)
(課件出示:圓。)
師:認識嗎?
生:圓。
師:你想到了什么?
生:球是圓的。
生:想到了一個封閉圖形。
生:十五的月亮是圓的。
生:畫圓要用到圓規。
師:一個“圓”字讓大家浮想聯翩,張老師這里拍下了一些生活中的情景,看看大家能不能從這些情景中找到圓?
(屏幕呈現旭日東升、皓月懸空、星球的隕石坑、信號塔發射的電磁波等。)
師:從這些現象當中能找到圓嗎?你有什么感受?
生:圓就在我們身邊。
生:我們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圓形的。
生:圓是非常美的圖形。
師:是啊!剛才我從大家的眼神中也讀懂每位同學都有這種美的感受。西方哲學家曾經稱圓是最美麗的圖形。
【感言:直截了當的導入,讓學生先說說對圓的認識,悄然走進了學生的認知世界。課件的展示讓學生加深了對圓的認識。這樣的認識是真實、生動的。讓學生觀看“旭日東升”等自然現象后談談感受,充分調動聽覺、視覺多種感官,刺激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圓就在身邊。】
情景2:(課尾階段)
師: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圓?
生:盤子、一塊錢硬幣、車輪、球(教師糾正:球的橫截面是圓的)……
師: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的?你能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解釋這一現象嗎?
生:做成方的或三角形就不能滾了。
生:做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就有角了。
師:做成橢圓呢?
(“不行、不行”學生幾乎喊起來了。)
生:做成橢圓的話直徑不是半徑的2倍。
師:圓呢?
生:同一圓內,所有的半徑都相等,這樣車軸與地面的距離保持不變,行車比較平穩。
(課件顯示:方形車輪、橢圓車輪、圓形車輪的車子行駛情景。)
師:那么吃飯時人們為什么常選擇大圓桌?
……
【感言:“學有意義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數學之美莫過于運用數學原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發明創造,服務于生活,真正體現數學的價值。張老師在課尾提出讓學生從數學角度解釋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吃飯時人們為什么常選擇大圓桌?這時組織探討已水到渠成,學生在辯論中能清楚地解釋這些現象,同時獲得更多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著他們當下乃至今后的發展成長。】
二、滲透數史,弘揚數學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情景3:獨立探究利用刻度尺畫圓的方法。
(生投影展示其作品并匯報:我先畫一個正方形,在它里面畫出一個菱形,再利用這四個點畫出一個圓,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畫圓的難度。)
師:確實,圓最先是從正方形中得來的。《周髀算經》中曾經記載“圓出于方”。你的想法跟我們祖先是一樣的。(學生樂滋滋地下去了。)
情景4:找圓形紙片的圓心和正方形紙片的中心,比較它們的不同。
生:正方形的中心到邊上每個點的距離是不一樣的,圓心到圓上的任意一點的距離是一樣的。
師:其他同學感覺到了嗎?(學生們點頭贊同)其實這也是圓與其他圖形的區別所在。兩千多年以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圓,一中同長也”。誰來說說一中什么意思?”
【感言: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數學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至今流傳著《墨經》《九章算術》《周髀算經》等數學著作。這些珍貴史料無疑會對學生產生強大震撼力,激起民族自豪感。而這點往往是許多數學教師所疏忽的。張老師則不然,利用學生的信息資源,適時地滲透數史,使學生受到文化感染,并激發了他們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聽完本課,猶如品完一杯濃濃的奶茶,如此閑適,如此隨意。數學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數字、符號、圖形,它蘊含濃濃的文化內涵。數學課也可富有充滿詩情畫意,也可深深感染人,給人美的熏陶,激發人的情感。這節課,怎一個“圓”字了得呢?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運河鎮博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