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
──葉圣陶
【活動背景】本學期開學初,丹江小學領導有目的地聽了低年級寫話、中年級習作、高年級的作文課,普遍感到課上有的學生語言干癟,寫作內容空洞,表達方式單一。隨后又認真聽取了各學段的語文閱讀課,發現有些語文教師沒有利用好閱讀課這塊陣地,錯失了訓練學生寫作的良機。由此,不難發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師不能使閱讀與習作“雙劍合璧”。
【有效策略】針對上述問題,學校做出決定,由一線的教學副主任和低、中、高學段部分骨干教師,就閱讀與習作如何“雙劍合璧”進行一次校本論壇,從中找到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并就論壇中提出的焦點問題進行整理、提升,形成有效策略,即由骨干教師帶頭,引領學校其他教師積極付諸實踐,并就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次返回,重新研究,最后成形,使之成為既有全局指導性,又有操作靈活性的實施策略,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碰撞與融合。
●校本論壇,焦點碰撞。
由若干名低、中、高三段的骨干教師以“閱讀與習作如何雙劍合璧”為題進行了一次論壇展示,并在全體教師大會上進行觀摩,讓所有教師進行審視,實現當場互動。
交鋒一:如何引導學生積累
孫麗新:可以積累好詞佳句。如,讓學生寫有關花的習作之前,我有目的地讓學生收集花的詞語,并進行分類。比如,形容花香的詞語有:沁人心脾、芳香四溢、異香撲鼻等,形容花開放姿態的詞語有:蓓蕾初開、含苞待放、鮮花怒放等。這樣學生在寫的時候,就能有選擇地運用。
李文艷:俗話說:“鳳頭豹尾”,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積累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對文章開篇的寫作方法進行整理,主要有開門見山式、巧妙引用式、故設懸念式、渲染氣氛式等;結尾的方法有自然式結尾、引用式結尾、點中心結尾、含蓄性結尾等,同時,讓學生在寫作中不斷嘗試這些方法。如今,學生已經在日記中嘗試應用這些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李紅梅:《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一至六年級積累優秀詩文160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經常推薦一些時文佳作、科普讀物、名人傳記,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深入作者內心與之進行心靈的對話,并經常召開文學辯論會,使學生在鑒賞、體驗中不斷積累。這樣的方法,學生喜歡,氣氛激烈。我覺得這樣的積累如同蜜蜂采蜜一樣,采得百花才能釀成香甜的蜜。
曹麗偉:在這里我想提醒大家,在引導學生積累時注意兩點:一是不能生硬地灌輸,而要培養學生自主積累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二是不能只重視積累的結果,而應重視積累的實際運用。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怎樣把積累的知識向運用遷移?
交鋒二:如何把積累的知識向運用遷移
張 麗:我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詞語、句子的訓練。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就邊讀邊找出哪些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句,并有選擇地寫下來,同時也將好詞、好句抄寫下來。如執教《落花生》一課時,有學生提出“居然”一詞不懂,我便讓學生先讀一讀課文中的句子,并隨機在黑板上寫下了需填空的兩個新句子,讓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將答案寫在作業本上。通過這樣的有機訓練,學生便很快體會到“居然”的意思。
邊紅梅:張老師的做法也提醒了我,在細讀課文時我注重了學生寫體會的訓練。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悟出作者的布局謀篇、表達方式。如,我在教三年級下冊《這個規矩不能有》一課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一寫彭德懷在哪個方面最令自己感動,并組織學生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李文艷:在閱讀教學中,我經常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理解,我覺得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自主閱讀,富有個性地理解課文。如學習《秉筆直書》一課,我要求學生寫出:“太史遵守本分、剛正不阿、寧死不屈表現在哪里?”學生邊讀邊在書本上作好記號并寫出。師生交流時,有的學生就在“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這句話的旁邊寫上了“太史遵守本分,寧死不屈”這句話。有了這樣的理解,也就不再需要教師的解剖似的分析與講解了。
劉彩霞:“不動筆墨,不讀書”這種方法很好。我就經常對學生進行寫感悟的訓練。如在熟讀《燈光》一課,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礎后,我讓學生寫寫現在最想說的話。一位學生這樣寫的:晚上,當我坐在明亮的電燈下讀書寫字的時候,我會想起這位可敬的營長,我會想起千千萬萬像郝副營長那樣的革命先烈。我想對他說:“郝副營長,您的夢想已經實現了,您看,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我會好好學習的。”經過這樣的訓練,我發現學生能夠做到有感而發了。
張麗: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將寫作思想拔得太高,小學生練筆更重要的應該是語言方面的積累與運用。同時,我覺得每一篇課文學到最后,一般來說學生對文章、人物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時可以抓住這樣的機會進行評價人物的練筆。
李紅梅:是的,《將相和》這篇課文,我拿藺相如顧全大局與廉頗的居功自傲進行對比,在這篇課文學習結束后,我要求學生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評價人物的練筆。有的學生寫道:我挺佩服廉頗的,他為保衛趙國出生入死,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好將軍。雖然他曾經因為個人恩怨而差點害了趙國,但他為了趙國的利益勇于承認錯誤,能夠負荊請罪,這種品質是非常可貴的。這種對比性分析,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曹麗偉:各位老師結合自己的實踐,談了怎樣把積累的知識向運用遷移。我梳理一下,我們是否可以理解為是結合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進行練筆,即初讀階段寫句子,寫詞語;細讀階段寫體會,寫理解;精讀階段寫感悟,寫對人物的評價。在這樣的練筆過程中,學生憑借文字進行深入的思考、推敲、揣摩,實現了對文本的深層理解,都不失為好辦法。
交鋒三:如何利用課文內在資源培養學生寫作
郭文佳:我根據課文內容進行過補白練寫。如《鳥的天堂》一文,作者只寫了第一次進入鳥的天堂聽到的鳥鳴聲,其他情景沒有描寫。我讓學生根據作者描寫的第一次進入鳥的天堂的情景,進行想像補白。有學生就寫道:清澈的湖水倒映著翠綠的榕樹,翠綠的榕樹點綴著清澈的湖水,再加上疾飛的身影,湖上的小舟,清脆的鳥鳴,構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看,學生寫得多美啊!
邊紅梅:我想還可以抓住文中的省略號進行練筆。學《月光曲》一文時,學生對《月光曲》內容中的省略提出疑問,討論后認為省略了《月光曲》的內容。這時我讓學生聽《月光曲》,讓他們根據優美的旋律展開豐富的想像,把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由于及時進行練筆,學生寫得精彩極了。
劉彩霞:課文中有些內容在描述時僅用簡短、精煉的詞句帶過,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完整。如《草原》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寫道:看到“這種境界”,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此時我趁興問學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會低吟一首什么樣的小詩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其中一位學生寫道:草原草原我的家,云朵舞著潔白的輕紗/飄在晴朗的天空。風兒吟唱著綠色的歡歌/拂過無邊的草原,河流映出藍天的笑臉/羊群點綴碧綠的草原。這種新穎別致的填補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和領悟能力。
楊鳳茹:同時,我們也要抓住練筆的時機。如上學期學完《嗟來之食》一文,學生意見發生分歧,有的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該吃;有的認為,大丈夫貧賤不能移,餓死也不能吃。看著學生們馬上要掀起的唇槍舌戰,我及時組織他們展開辯論。在辯論之前,先讓他們列出自己的理由,以做辯論時的論據。一方學生在辯詞中寫道:“尊嚴,是人生存的根基。一個人活在世上,如果被人唾罵,被人瞧不起,那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歷史上有多少有志之士寧可站著死,也不肯跪著生,像劉胡蘭等英雄人物,之所以至今傳頌,就是因為他們有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另一方認為:“死了,什么遠大理想、報復就沒了,歷史上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忍胯下之辱的韓信,不都是先忍一時之辱而后得天下的嗎?”學生在辯論中針鋒相對,創新的思維火花不停地閃現。
孟愛蕊:我覺得還可以利用課文中不同的表達方法,讓學生分項仿寫。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語言上汲取了營養,而且使學生學會了表達的方法。我在教學完《禮物》這一課后,引導學生仿照前四自然段的結構特點進行仿寫。學生的語言豐富多彩,表達完整。我感覺不能小看學生,他們其實有著巨大的創新潛能。
張麗:我覺得,仿寫有時是有弊端的。一個是束縛學生思維,另一個是寫作水平很難有大的提高。就像文人苦學書法,如果只求平整勻稱,一輩子也很難成為書法家。學作文也一樣,只致力于仿作,滿足于平穩通順,就很難有提高。
孫麗新:我不完全同意張老師的說法,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作為老師,你會發現幾乎所有作文寫得好的學生都喜歡看書。他們從書中汲取了營養,達到了由讀到寫,由仿到創的遷移。這難道不是仿寫的功勞嗎?
曹麗偉:看來事物總有兩面性,仿寫有利有弊。我認為在低年級時,進行適當仿說、仿寫,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題立意、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級,就可以在自主擬題、自主選擇、自由表達上下工夫,讓他們在“仿”中求“創”,求“活”,求“新”。
●不斷總結,反思成長。
我們認為論壇不是目的,而是要把在論壇中找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向實踐遷移,向廣大教師傳輸輻射。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反思提高,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升與完善。
反思日記──劉彩霞
平時我們總說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無話可說,通過這次論壇我找到了原因,主要是我們教師在閱讀方面指導得不到位,沒有意識到閱讀與寫作有著相互促進的關系,忽視了閱讀后的積累,更忽視了在閱讀中練筆,錯過了練筆的最佳時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注意改進,做了種種嘗試:
第一階段:從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開始
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我重視指導學生去選擇文質兼美的課外讀物,介紹學生利用課余、假期進行閱讀。如讀“四大名著”《十萬個為什么》《讓孩子受益一生的成語故事》及《唐詩三百首》等,并建議學生在床頭柜上放一些自己喜歡讀的書,每天晨讀。為了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經常組織學生談讀書心得。
有一次,我們開展了一次“話說杜甫”的實踐活動,學生自己搜集課內外相關詩句、自己出競賽題目、自己設計競賽環節。直到現在我都記憶猶新,其中的“接詩”環節更讓我難以忘記:你剛說完“窗含西嶺千秋雪”,我馬上接道“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次活動使學生對杜甫有了較全面、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培養了學生的讀書興趣。
第二階段:引導學生學會積累
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積累本,把從書中獲得的好詞佳句、寫作方法、結構形式等摘記下來,同學之間可互換積累本翻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為了檢驗學生的積累成果,我在“走進晨光”欄目中設計了填對聯這個內容,有二字對,如:春蘭(秋菊)、書山(學海)、花好(月圓)、海角(天涯)、月轉(星移)、細雨(斜風)等。三字對:水底月(鏡中花)、刀子嘴(豆腐心)、水簾洞(火焰山)、立壯志(展宏圖),還有四字對、五字對、六字對、七字對等。學生都對得比較好,這都是積累的功勞。只有多積累才能為下一步寫作打好基礎。
第三階段:注重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練筆
在這次論壇、研究中,我學到了許多在閱讀中練筆的方式,如根據文章中的句式練筆,根據文章的結構練筆,根據文章的內容練筆,根據文章中的空白練筆。我重點實踐了根據文章內容的練筆,效果比較好。
1.寫感悟的訓練。經過對課文初讀、細讀的實踐,學生已經能夠感悟到文章的脈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時要讓學生把心中的感悟及時記錄下來,留下思想的火花,這樣更有力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如學完《托爾斯泰的早上和晚上》一文后,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學生寫道:
“托爾斯泰共寫了51年的日記,這種習慣一直堅持到他逝世前的第四天。他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是永遠值得我學習的。”
“我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更沒有頑強的毅力。因此學習成績較差,特別是英語,更是不值一提。看到托爾斯泰的做法后,真讓我敬佩不已。我也會效仿他的學習方法,使自己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看!學生寫得多誠懇、多深刻。
2.進行改寫訓練。學完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后,要求學生把這首詩改成不同體裁的文章。有的學生改成了記敘文,描寫了蘇軾游西湖的所見所感,表達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有的學生改成了散文,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晴天和雨天時的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特點用對比的寫法寫出來,贊美了絕倫的湖光山色。
由于我把閱讀、積累、寫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加以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末考試中作文的題目是《贊美_____》,有的學生以《贊美母親》為題,有的以《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為開頭;有的引用孟郊的詩《游子吟》中的詩句為開頭,做到了結構完整、首尾呼應,并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有的學生以《贊美人間真情》為題,講述了沙蘭鎮洪災發生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感人場景,結尾引用了課文《愛心項鏈》的最后一段“愛心是無價的,它不需要回報……”
●骨干帶頭,課例引路。
我們讓參與論壇的骨干教師在不同學段上“引路課”,并且要求教師隨著閱讀教學的不斷深入,抓住每個時機、每個階段訓練學生練筆。
低段:側重續編仿寫,強化組詞、造句訓練,提倡多背多積累,豐富語言素材。
中段:側重好詞佳句的積累運用;句式的積累運用(如被字句、把字句、陳述句、反問句、祈使句以及一些簡單的復句、修辭等句式);文章樣式的積累運用(常見的開頭、結尾);補白練習等。
高段:側重評價人物,寫批注筆記,寫理解、寫道理、寫感悟等。
結合閱讀教學的三個階段進行練筆,多重視語言方面的積累。
初讀階段寫詞語,寫句子;
細讀階段寫體會,寫理解;
精讀階段寫感悟,評價人物。
我們覺得“引路課”在追求引領性的同時,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求真求實。評課時,所有教師廣開言路,去切磋,尋找真諦。然后由教學領導研究、總結,指明努力的方向和要注意的問題。
●同伴互助,資源共享。
在骨干教師的引領下,每個學段的每位教師都要把看到、聽到、體會到的方法運用到具體教學中,并要多次反復在各自的教研組上做研討課,由同伴評說成敗得失,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注意從發展的角度看待這樣的教學,有缺陷的課不見得就不是好課,而“沒有問題的課堂才是問題最大的課堂”。
●專業評估,提升品位。
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與探索,學校做了一次階段性評估,舉行“閱讀與習作如何雙劍合璧”的系列展示活動。請教研員進行理性評估,認定研究價值并進行專業引領,使此項研究向縱深發展。此項內容還在牡丹江市“課改巡禮”時展示,受到專家一致的好評。此項活動的主要內容有:
⑴每學段推出一節觀摩課進行展示;
⑵每學段語文教師撰寫的案例分析或課程故事;
⑶開展學生即興作文評選活動;
⑷開展閱讀與積累綜合實踐活動;
①開展朗讀比賽活動;
②開展歇后語的積累活動;
③開展成語的積累活動;
④開展情趣作文的活動。
【兩點思考】
1.研究要持之以恒。不是流于形式走走過場,而是要變成教師自覺的行動。學校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經常獎勵那些扎扎實實做學問、真真切切搞研究的教師。
2.研究的目標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要不斷為學生搭建成長的平臺,為學生創造自由的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便是我們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