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時光荏苒,我縣小學科學課“課改”實驗已經進行兩年多了,看著一個個課堂生機勃勃起來,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
教學內容:教科版《科學》四年級上冊。
以求助開場
“同學們啊,你們看,老師這個杯子里的鹽怎么也溶解不了,哪個聰明的同學能想出辦法幫幫老師呢?”剛一上課,劉老師就拋出了一個問題。學生馬上爭先恐后地喊起來:“我說,我有辦法……”甚至還面紅耳赤地爭辯起來。班級氣氛異常活躍,學生說出了很多方法。
這段啟發性的課堂“序曲”,既不嘩眾取寵,又恰到好處地引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興趣。劉老師把書中的文字變成了演示教學,把問題變成了求助,小小的改變已經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的成就感——“能夠幫助老師”!
以問題繼續
在學生做完溶解食鹽的實驗后,劉老師向大家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有了鹽水,可怎么處理它們呢?”學生有的說:“把它倒了呀!”有的說:“多浪費??!可以把它倒到桶里留著擦地?!睂W生有的點頭,有的看著老師,似乎想從老師的表情里找到答案??墒莿⒗蠋熞琅f笑瞇瞇地,既不點頭,也不反對。正在這時,一個男生站了起來,大聲地說:“不行,這樣咱們的地面就該變成鹽地了!”“啊?”同學們驚呼起來,紛紛翻書看起了《海水是怎樣變成鹽的》小知識。我不由得想到了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真正內涵。
這時,一個同學又表示了疑問:“我相信海水能變成鹽,可我們的鹽水也能嗎?”另一個同學說:“書上有將鹽水變成鹽的實驗,我們做一做不就知道了嗎?”劉老師環視了一下學生,微笑著說:“老師可以答應你們的要求,但是你們也要答應老師一個小條件!那就是把書中的安全事項多看幾遍!好不好?”“好!”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
變被動為主動
在學生認真閱讀安全事項后,劉老師微笑著安排讓大家自由分組討論,設計活動步驟。學生歡呼起來,說得說,記得記,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任務型”教學在課堂上很自然得以實現。
我來到一個小組前,看到一個負責記錄的同學正在整理大家討論確定的活動步驟,并在后面都注明了負責的“一號操作員”、“二號操作員”姓名的字樣。看來學生分工很明確。很快,各小組都先后按實驗步驟點燃了酒精燈,一雙雙眼睛盯著蒸發皿,觀察鹽水的變化,靜極啦!只有那沸水的聲音清晰可聽。漸漸地,水在減少,同學們不時發出驚喜的聲音:“那水邊上的,白的,是不是鹽呀?”也聽到劉老師不時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過了一會兒,劉老師請各組說實驗結果。大家井井有條地從顏色、大小、形狀判斷蒸發出的是鹽,連最開始那個提出過疑問的同學也相信了鹽水真的能分解出鹽呢!
以想像延伸
實驗過后,劉老師請學生說想法。一個學生說:“我想糖水能不能也用蒸發的辦法分出糖來?”這么一來,學生們的想法多起來。有的說要分離茶水,有的說要分離果汁……劉老師對這些動腦筋的同學給了很高的評價,并獎勵他們自制的“科學家名言名句卡”。
看著大家熱切的討論,我不禁想起了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偉大”。能夠讓學生的靈氣淋漓盡致地發揮,能夠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化為創造力,我想這也是課改最成功的效果吧!
(授課教師為嘉蔭縣第二小學劉志華。)
【案例分析】
本課的教學,我們可以感受到教材、過程、時空的開放,學生學習的解放。課堂真正活起來了,學生的潛能在開發,創新精神在喚醒,個性在彰顯,合作精神在弘揚!
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再不是以我為中心,眼界只限于書本,只限于教室。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2.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從教師角色的轉變中得到解放,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獨立思考、個性化理解、自由表達,他們品嘗到了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的快樂,在合作中的共識、共享、共進。
3.教學“生成”得多。教師的教學設計突出了新理念、新模式,用劉老師的話說是常量準備得少,變量準備得多,教學不是控制班級,而是正確地導引和激勵。
(作者單位:嘉蔭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