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去年我們全校師生到長安街撿白色垃圾的事嗎?
生:(異口同聲)記得。
師:誰知道我們為什么要開展這次活動?
生:美化環境。
師:對,那么如果我們班想開展一次“美化校園”的集體活動,你們有什么建議呢?
生:把校園每一個角落的垃圾撿干凈。
師:好,那我們就親自動手美化我們的校園!
(學生到校園活動20分鐘后回到教室。)
師:你們今天開心嗎?為什么?
生:開心。撿了許多垃圾,美化了校園環境。
生:懂得了參加集體活動能鍛煉自己,增長知識。
……
師:老師今天也很開心,因為同學們有這么多收獲。最后,老師想送給你們一句話:參加集體活動能增強團結,增進友誼,增長知識,鍛煉意志,我們要積極主動參加集體活動。
【反思】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課應以引導兒童獲得經驗,形成體驗,并養成良好的品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為主要目標……鑒于低年級孩子心智并未進入到抽象或相對宏觀的層面,教學活動不能離開孩子的自身生活。以往的品德課,學生在封閉的課堂里被動地聽老師說教,學生在談道理時也說得很清楚,但能付諸行動的卻很少,特別是社會公德教育只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課堂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到校園撿垃圾體驗集體活動的真實的實踐機會。活動開始后,學生的勞動熱情高,合作也好,很多學生都發出:“為什么有人亂扔垃圾”的感慨。簡單的一句話卻表現出學生真正把空談道理變為體驗求知。很明顯,學生通過自己參與實踐,明白了參加集體活動的意義,了解了活動的內隱含義——從我做起,保護大自然,呼吁全社會保護自己的家園。
(作者單位:佳木斯市第十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