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如皋市磨頭機場,由張愛萍將軍題寫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軍長何昆烈士紀念碑映入眼簾。在將軍題詞的背后,隱藏著一段解放后張愛萍6次派人到如皋尋找何昆忠骸的動人故事。
何昆,又名何坤,湖南永興縣人。1930年初,何昆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軍長兼通海特委委員。4月16日晚,何昆在圍攻老戶莊的戰斗中犧牲。在白色恐怖下,一時無暇留下掩埋何昆烈士忠骸的標記。
張愛萍與何昆雖然并肩作戰時間短暫,但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建立起來的戰友情,卻讓張愛萍終生難忘。全國解放后,張愛萍即著手搜尋何昆的忠骸,于1952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派人前往江蘇省軍區、如皋縣委、江安區委作過多次調查,僅獲得一些“據說”、“可能”的線索。1960年5月,為了告慰何昆烈士在天之靈, 根據張愛萍將軍的提議,如皋縣在何昆軍長的犧牲地點——老戶莊建了烈士紀念碑。
1964年9月,張愛萍指示江蘇省有關方面,邀請當年紅十四軍第五營政委許坤,專程到如皋縣勝利鄉西燕莊。經過多方詳細調查,終于找到了當初參與埋葬何昆的唯一幸存的農會會員孫國仁老人。在孫國仁的指引下,最終在莊北一片菜田中間找到了墓葬的準確位置。9月26日,南通專署公安處法醫對遺骸進行了檢驗鑒定:身高和牙齒(鑲金齒)完全符合何昆的特征,胸椎第三、四左側橫突均缺損,肩甲骨下端斷裂,外板向外缺損,可判斷為子彈射擊出口的特征。這與張愛萍將軍所撰寫的回憶錄《圍攻老戶莊》中所說的何昆負傷部位完全符合。此外,墓葬情況也可以作為佐證:其一,本地葬棺中需大量石灰,遺體平直安放,而此棺中無石灰,遺體形狀歪斜,表明是在緊張情況下草草收殮;其二,本地人隨葬衣服不用洋紐扣,而墓中挖掘到5顆白瓷紐扣,這說明死者不是本地人;其三,本地釘棺材都用爬頭鐵釘,此墓中卻發現了5顆洋釘,這與孫國仁老人回憶的“釘棺材用洋釘”的說法相符。
至此,尋訪何昆忠骸的工作終于有了結果。壓在張愛萍將軍心中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陳梅娥 錢正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