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一個轉型期社會,電視媒體在廣闊的背景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激烈競爭態勢,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如何發揮主流媒體的“喉舌功能”,堅持好團結、穩定、鼓勁和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并不斷創新?也就是說,宣傳什么,才能真正展示中原廣袤熱土的新形象、新風貌、新風采?怎樣宣傳,才能有力樹立河南電視臺的大臺形象和大臺風范,使其成為“中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電視媒體?河南電視人經過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更新觀念,找準定位,以薪聞為突破口,充分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加強、妊劃,借勢借力,成功走出了一條正面宣傳的創新之路。
“借題發揮” 重塑形象
多年來,傳播理論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議程設置”朗改變人們對世界的看法及觀點。長期以來,河南在國人的印象中不是“臟、亂、差”就是“窮、土、破”(這鬧黨藝的小品傳播不無關系)。如何改變這一形象,河南電視臺新聞部采制的五集系列專題片《中原之變》在中央臺的《新聞聯播》中播出后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給入耳目一新之感。通過生動的畫面,精心策劃的選題,讓世人了解了真實的河南、走進了加速發展的河南。從《河南打造中原城市崛起帶》、《河南農民進城——破解“三農”問題的嘗試》到《河南原料大省向產業下游突圍》、《河南東引西進,推進全方位開放》、《河南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這一系列專題報道中,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河南是一個蓬勃發展、奮發有為的嶄新的“中原崛起”的形象,它有力地向外界宣傳了一個真實發展的河南,同時也提升了媒體自身韻影響力和知名度。
“借事造勢”,放大新聞傳播牧應
一個媒體要想充分發揮新聞的傳播效應,除了調動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外,還要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和洞察力,善于捕捉機遇,遇到熱點問題,及時跟進,適時推出更深入更廣泛的報道。在這方面,河南衛視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一般而言,作為事件的新聞本身既有新聞性又有影響性,因此應及時抓住機遇“借事造勢”。如2004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紅旗渠精神展》,河南電視臺新聞部、評論部、大型談話節目《溝通無限》等一同上,整體聯動、緊密配合。一方面選擇適合自己表現的空間,進行積極的宣傳,借事造勢,烘托了主題,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節目的表現自由度和特色。不但豐富了節目的內容,使節目素材得到增值,也呈現出信息配冶·與互補的格局。同時,借助節目的傳播,也將河南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當代愚公”精神,生動具象地表現出來;它不僅有力地鼓舞了河南人民為振興河南、實現中原崛起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激勵后代自強不息、發奮圖強,給當代青年人上了很好的一課。
“借機行事”,培養受眾忠誠度
一個媒體要想達到好的傳播效果,受眾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而受眾對媒體的認知及忠誠度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行為忠誠度,二是情感忠誠度。一個媒體要想吸引人,打動人,它傳播的內容一定要引起人們強烈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的形象之所以能廣泛傳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在一個轉型期社會,在一個平凡的年代,人們還能認同“典型”、需要“榜樣”嗎?事實證明,通過常香玉、任長霞等英雄人物的報道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無論在任何年代,榜樣的力量都是無窮的;英雄人物仍然是人們敬仰和愛戴的對象;關鍵是媒體如何拋棄舊有的報道模式,如何規避以往傳播中的“假、大、空”和人物塑造上的“高、大、全”,讓觀眾真正認同這些英雄榜樣。在這方面,河南衛視通過采用細節化、情感化、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去反映人的情感,關注人的心靈,挖掘人物深邃的靈魂世界,“以情動人”,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借事運勢” 再創輝煌
在激烈競爭的電視媒體面前,借他人之勢為己所用,通過主觀努力制造利己的勢能,從而有效地提升新聞價值,增強新聞張力,同樣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傳播功效。在這方面,河南電視臺配合中央電視臺精心制作的大型專題節目《精彩中國,河南篇》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節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既提升了河南形象,也弘揚了時代主旋律,創造了一種雙贏互動的格局。尤其是節目突出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不僅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現代、大氣、時尚”的中原大臺風范,也為重塑河南美好形象、展現河南風采添了一筆。
無疑,河南電視人在正面宣傳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既是他們遵循電視新聞傳播規律,借鑒各種行之有效的運作策略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更是媒體人自身成熟并彰顯個性的標志。相信在努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進程中,在新世紀大河南奮進的時代交響樂中,電視人會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完成更大的飛躍,再創新的輝煌!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總編室)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