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有很多種,最重要莫過于源自于心靈的那份寧靜,然而,這個世界紛紛擾擾、喧囂復雜,又有多少人可以真的保持呢。平凡是最接近偉大的品質,安靜則是最接近幸福的心境。凡能保持心靈平靜者,必定心有歸屬,在他內心里,有那份平穩、和諧和堅定,這樣的安靜有力量,這樣的幸福更持久。
然而,并非所有的安靜都能幸運地匯入幸福。人生漫長,坎坷曲折,無論我們如何保持自我,外界的環境總歸不能為我們左右。
歷經一生苦難的母親,在人生最后的日子,也不忘仰望蒼穹,祈求上天永遠也不要把苦難降臨到她的孩子身上。幸福的愿望在母親殷切的眼神中傳遞給了孩子。面對苦難,母親安靜而有力量,是愛的光輝指引她通向幸福。
倘若可以選擇,我們必定會選擇更加幸運的人生,更加開闊的機遇,然而,我們可以選擇的只有我們自己的人生態度。
人生總是充滿了悖論,幸福或許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然而一旦他達成了自己的夢想,真的抵達了彼岸,在那邊回顧這邊的時候,他是否真的能深感幸福呢?幸福也許永遠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薩特的一生,愛情美滿、事業成功,然而他自己卻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不過你有什么辦法?”
由此可見,幸福必然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不可捉摸的。人生路上,我們可以為幸福奔波忙碌,卻不能永遠幸福的生活一生,因為人們的欲求總是無限,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膨脹一個級數。每當我們到達彼岸,我們看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另一個彼岸,幸福永遠不能成為永恒,而關于幸福的欲求卻構成了我們的一生。
幾乎所有的宗教信仰,都在教導我們要節制我們的欲求。欲求的節制或許可以讓我們內心得到暫時的放松,就像小孩子踮起腳尖卻夠不著桌子上的蘋果時,看到了旁邊的小玩具汽車跑過,此時的他或許得到了另外一種寬慰,但是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當他玩膩了小汽車,桌子上的蘋果便恢復了吸引力,或者隨便什么別的東西,也會成為他的目標。
其實對于成年人,這種狀況并沒有什么質的區別,不同的是,成年人關心的方向更實際更具目的性。
達成目標,欲求得到滿足的人終究還是幸運的,因為他們至少嘗到了幸福的滋味,雖然幸福的感覺是短暫的,達成幸福本身還是件好事兒。
幸福的特點決定了它作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和理想再合適不過了,然而,目標本身卻不能給人們提供生活的方案。男孩遇見一見鐘情的女孩,他希望得到她的愛情,這種愿望一天比一天強烈,一天比一天迫切,然而,除非他真的追上她,否則,他的生活將會墜入憂傷的深谷,越陷越深,越陷越快。而當有一天,男孩明白了愛的真諦是給予而不是索取更不是占有的時候,他的內心或許可以恢復平靜,此時的他離他的幸福、他的女孩或許真的更近些了。
愛情是男孩的夢想,愛卻應該是他的方案、他的生活、他應抱有的態度。
我想,人生的路上,幸福是我們的夢想,保持內心的寧靜則是我們該走的路。
渴望幸福時,先保持安靜,閉上眼睛,捫心自問,我們離我們自己有多遠,我們離幸福就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