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旅游,更少有文化,本不該在旅游文化這樣的專題上說三道四。仗著我自己的無知和大膽,來發點感慨。
我認為“旅游熱”是人類升華了的高檔次的返祖現象。
我們最古老的祖先就一直是處于“旅游”狀態中生活的。當時,不旅游就無法生存。以狩獵為生的祖先們,要追捕野獸就得時時移動,要采摘野果也得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四處尋覓,刀耕火種,為了利用自然地力,更不能固定某一個居住地。死守著一個洞穴或常年棲息在一個樹窩里,只能活活餓死。這時的人類是為了活命而旅游,是為了尋找賴以活命的食物而四處奔波游蕩。
當人類進步到可以馴養以豬為首的六畜之后,野生變成圈養,食物的問題初步解決了,當“寶蓋”下邊有了一頭“豬”,人類才有了“家”。再往后人們懂得了施肥,開始種植五谷,要守護谷物的生長和成熟,于是家就成為人們不得須臾離開的地方。人們終年守候在自己的家中,才有了“窮家難舍,故土難離”的說法,進一步又變成了“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的不挪窩的概念。這時的不旅游,恰恰也是為了生存。
出門自帶三分險,是人們對家的癡迷,對窩的留念。家成了最值得信賴、最值得依靠和最安全的地方。
生產力大大發展以后,當人們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步人了小康,正在向富裕邁進的時候,反祖現象——旅游——人類的本性又復蘇了。這時旅游不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滿足精神上的需要,為了把人生打扮得更豐富更多彩更美麗。一句話,旅游再也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發展為了享受。
人類對物質世界、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極其多樣化的。當青山綠水、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觀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對旅游的需求時,旅游的文化內涵的豐富與否,成了旅游者重點關注的內容。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以吃為例,食色性也。可以說人類花在飲食上的功夫最大。進食既是物質文明也是精神文明,它也是逐步發展逐步文明起來的。最常見的“吃”當中,最隆重、最非同尋常的吃,鴨魚肉、山珍海味,但它卻遠遠不能與我們年三十的團圓飯相比。雞鴨魚肉僅僅是物質文明。中國的團圓飯桌上哪怕是幾樣素菜,卻注入了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和一年來的殷殷期盼以及對來年的祝福。
團圓飯是慰藉。團圓飯是希望。團圓飯是對一年來辛勤勞動的補償。團圓飯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最動情的展現。
母系社會解體之后,一家一戶成了我們最基本的生產單位和生活依靠,家庭成為我們賴以生活生存和發展的最牢固的陣地,家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血肉之軀。親情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最突出的內涵。連馬克思都引用過這樣的名句:“世上還有什么地方能比家族的懷抱溫暖?“最溫暖的家族懷抱不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而在我們中國。年三十了,遠游的親人回家團聚在一起,吃頓團圓飯,不在乎菜肴如何美味,而著眼于親人的相聚和重逢。若是親人遠在他鄉,年三十趕不回來,團圓飯桌亡也要給他擺上一副碗筷,它體現的是中國家庭凝聚力的深厚和親人之間相依相靠的綿綿情意。中國的親人之間從來沒有什么“AA制”。假如一個外國游客來中國旅游,有緣在農家吃上一頓團圓飯,那他吃到的不只是什么山村美味,他嘗到的將是濃郁的中國文化:那是親情,那是和睦,那是關愛和祝福,那是人性。
我們是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我們沒有更多值得珍惜的東西,我們歷來把親情看得格外珍貴。天地人和,天高地闊都重要,人和更重要。親人的和睦與平安團聚正是我們在艱難的生活中著力追求的。外出謀生不易,一年了,我們期盼著親人平安歸來,這也正是我們民族性格中值得稱道的善良的一面。也許正因為我們這個民族把親情看得極其珍貴,反過來,歷代的統治者就在親情上大做滅絕人性的“株連”文章,動不動就滿門抄斬殺你全家,再不然就禍滅九族,一個不剩,至少也是一人有“錯”,全家遭殃。翻翻歷史,哪有動輒逼著夫妻離婚,不惜以拆散家庭來“劃清政治界線”這樣的荒唐事情的!
以這么沉重的歷史包袱為基座的團圓飯,該是多么難得。一頓飯里包含了這么多內容,這恐怕也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吃罷一頓飯,應該說他大體上了解了我們中國人。
親情是人性的重要。是很難以什么階級性取代的。我敢這樣說,誰要是漠視家庭這一基本人倫單位的存在,誰要是破壞了家庭的和睦,比如說硬要家家戶戶把小鍋砸爛,去什么“食堂”吃“大鍋飯”,誰就必將一塌糊涂而后已。歷史已經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人類的生活規律必須得到尊重,不是誰想怎么“玩”,就可以怎么玩的。
年三十的團圓飯,不僅僅是風俗和習慣,它的內涵無比豐富。我認為,說清楚這一點就是旅游文化。或者說,旅游文化就是深入了解或介紹一個特定地區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文狀態,就是了解和介紹人與人的關系,了解和介紹對人的關愛和對人的尊重。
這樣來解釋旅游文化未免也太淺薄,太粗俗了一些吧?
我也這樣看。
正因為如此,我愿意佇立于旅游界的前輩和高手們的門檻前,垂手洗耳恭聽,并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