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農村治安問題日益嚴重和復雜,對建設鄉村和諧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阻礙。在關注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關注農村社會治安,把這個問題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一環,保證農村社會長治久安,保證農村社會繁榮穩定,保持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農村社會治安存在的突出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農村日益受到社會治安問題的困擾,突出表現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大量發生,各種民事糾紛有增無減,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傳統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受到挑戰和破壞,使許多農村居民是非觀念錯位,法制意識淡薄;隨著農村各種利益矛盾的增加,部分農村家族勢力、黑惡勢力死灰復燃,一些地方的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缺失直接加劇了農村社會的治安問題。其嚴重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各種嚴重刑事案件頻繁發生,偵破率低
農村刑事案件如殺人、搶劫、強奸、敲詐勒索、傷害、盜竊、縱火、投毒、爆炸,以及拐賣婦女兒童等。其中盜竊類的侵財性案件尤為突出,盜竊的目標主要是現金、家禽、家畜,農用物資如化肥、地膜、種子,以及農用車輛等。而公用的電力、水利設施等,也成為一些犯罪分子大肆盜竊、破壞的目標。農村刑事案件發案率較高,但偵破率低,對犯罪分子威懾不大,使農民的安全感降低。
(二)各類治安案件增多,農村派出所鞭長莫及
農村中發生的治安案件主要是打架斗毆、小偷小摸、賭博、酒后滋事,還有賣淫嫖娼、傳播淫穢物品、各種淫穢表演、吸毒等,前幾種治安問題存在的時間已經比較長了,而賣淫嫖娼、吸毒等治安問題,則是近年來開始“下鄉”的,嚴重敗壞了農村的社會風氣,同時也成為引發刑事案件的隱患。由于農村派出所警力少,農村交通和通訊不方便,各種治安案件的報案率本來就不高,即使報了案,等到公安人員趕到現場時早已經結束,許多刑事案件都由治安案件引發出來。
(三)因為各種矛盾引起的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
農村的征地、拆遷,工地承包,山林、水塘,草地的邊界劃分,公共收益的分配,征收稅款、集資攤派,以及工業廢料、廢氣、廢水對農田的污染等,這些事項都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處理不當,就會引起群眾不滿,進而引發群體性上訪。
(四)農村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動比較猖獗
不但動搖了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科學的信仰,也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生活秩序。
(五)民事糾紛經常發生,同時由于民事糾紛調解的不利,引發出嚴重的治安問題
債務糾紛、鄰里之間因為“雞毛蒜皮”引起的糾紛、家庭內部因為婚姻、財產、贍養老人等問題引起的矛盾,因為宅基地、路基、澆水灌溉等方面原因引起的糾紛也時有發生,還有宗族矛盾、貧富差距引起的心理仇視,都會造成農村社會治安惡化,對農村社會治安構成威脅。
二、農村社會治安應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針對上述農村社會治安的嚴峻形勢,我們應積極應對,掌握主動權,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有效地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以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營造安全、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具體應采取以下對策:
(一)加強法制宣傳的力度
我們要特別注重對村干部和村民進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法制觀念。依照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及黨的有關政策,聯系本村實際制訂依法自治章程,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行為規范,做到按章規范行為,使村里的生產經營、社會生活步入法治軌道。
一是要大力開展“四五”普法宣傳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教育活動,大力加強法制與道德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農村青年是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生力軍,各級團組織和綜治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廣播、電影、電視、知識競賽、普法漫畫、黑板報、“口袋讀本”等多種形式,開展系列教育活動。二是大力宣傳違法犯罪活動給農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宣傳發動參與農村群防群治、維護農村穩定和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另外,還要利用傳統節慶、趕集等時機,通過宣傳展示“嚴打”整治斗爭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震懾犯罪分子,鼓舞農村群眾。同時在農民比較集中的地方舉辦小型多樣的專題展覽,教育引導農民懂法、守法、用法。從而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激勵機制,褒揚先進,鞭策落后,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弘揚社會新風正氣,營造為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爭做貢獻的良好氛圍。
(二)突出重點,增強力度,嚴厲打擊農村的刑事犯罪活動
要以嚴打整治斗爭為契機,針對當前農村突出的搶劫、盜竊、放火等多發性犯罪活動適時開展規模不等、方式靈活、針對性強的專項斗爭;對爆炸、殺人、投毒、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活動加大力度,各個擊破;嚴密防范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預防和打擊非法宗教活動、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嚴防恐怖勢力的破壞活動;深入開展“掃黃打非”、禁毒斗爭,掃除社會丑惡現象。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破案機制,加強刑偵基礎建設,提高刑偵工作水平,努力提高破案率,增強群眾的安全感。
(三)認真排查整治治安混亂地區和突出的治安問題
要貫徹“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治理方針,認真分析社會治安形勢,建立及時準確的治安形勢分析評估機制。堅持排查治安混亂地區和突出的治安問題,加強組織協調,充分調動各有關部門的積極性,及時開展治理整頓,明確責任,落實措施,限期解決問題。堅持“打黑除惡”,深挖和嚴懲其后臺和“保護傘”。另外,各級公安機關要繼續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安機關的快速反應機制,以農村地區“110”為龍頭,充分發揮派出所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龍頭作用,多警種聯動,合理布建出警點,縮短出警半徑,提高出警速度,合理調整巡邏防范區域,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巡邏密度,不斷規范治安檢查站和堵截卡點建設,充分發揮其在預-防和查控違法犯罪中的作用。
(四)在農村大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
各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機構,特別是鄉鎮黨委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組織協調,整合基層政法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力量,做好經常性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機制,加強排查調處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保證這項工作正常有效地開展。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的作用,多方面、多層次化解矛盾糾紛。把可能引發重大治安問題、群體性事件的矛盾糾紛作為重點,加大調處力度,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發生大的事端。健全農村基層民調組織,并發揮其應有作用。加大對民調人員的法律培訓力度,將法制貫穿于整個民調工作,既要合情合理,又要有法有據,徹底化解農村各項社會矛盾。與此同時不斷加強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們逐步拋棄陋習、陋俗,崇尚精神文明。各職能部門要重視、參與化解農村矛盾的工作,針對群眾的上訪、控告不畏難、不推諉,善于抓住矛盾的癥結,講究方式和方法,努力防止事態的惡化,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有效地給農村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五)構筑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綜治委和中央編辦下發的《關于加強鄉鎮、街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建設的若干意見》,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治理基層組織,充實領導力量,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加強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層政法組織和村委會、治保會、調委會、民兵等基層群眾組織建設,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充分發揮它們在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中的積極作用,確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在基層有人抓、有人管。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集出一部分治安聯防專用基金,購置簡單實用的治安防范用具,固定一批身強體壯的村民,組成聯防隊員,進行夜間的巡邏、盤查。或以家庭為單位,抽出人員進行排班值班,路口登記、盤查,配備簡單的報警設備,組織村民遇警必動,實現共同參與形式下的聯防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