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哪一個階級的“專利”,而是人類階級社會中一項普遍的實踐活動。盡管美國無明確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名,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歷史教育等名義下做了大量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實的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趨復雜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有必要借鑒美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這對于改善和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積極作用。
一、美國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美國政府為實現培養忠于本階級統治的具有民主理念和民主行為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得最突出、抓得最多的是政治教育而不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的成效也是最突出的。例如,美國政府對待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對后兩者的政策比較寬松,但在政治教育方面卻十分嚴格。在政治教育方面有許多硬性的規定,如對學校教育計劃中教育科目的規定,對教師、校長和督學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要求進行嚴格的篩選等。此外,美國許多州的大學都硬性規定,必須拿到政治科目的學分才能獲得學位。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對資本主義及其優越性的教育、反共產主義教育、公民教育、國民精神教育這四個方面做到了一以貫之,毫不動搖,從不含糊。特別是把美國的憲法和《獨立宣言》作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經典進行傳播和灌輸,大力宣揚美國的三權分立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通過傳播和捍衛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不遺余力地抵御與其格格不入的思潮。
透視美國這個號稱世界超級大國,可發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實質是一元的。在美國,不管是學校還是政府機關人員,不允許提出和傳播與美國憲法、《獨立宣言》等相對立的政治主張。正如美國教育部一位官員十分明確地說:“我們美國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有許多觀念要傳播。盡管我們的社會有很大變化,但我們的政治價值觀念兩百多年來沒有改變。”由此可見,在思想多元化的美國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卻是一元化的,階級性和政治性十分突出我們對此應予以重視。
二、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學校教育
美國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通過開設公民教育、歷史教育、政治法律教育等課程進行正面、直接的灌輸外,大多采用隱性滲透的方法,使受教育者在愉悅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在專業課程中進行滲透
美國大學很注意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學生與專業知識相關的價值觀,要求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都要回答三個問題:這個領域的歷史和傳統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是什么?要面對哪些倫理和道德問題?例如建筑學、遺傳學、工業化學專業的學生,要求考慮其工作的社會與倫理影響;學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必須學會如何適應和改革社會自然環境:學物理學的學生,應討論物理學在歷史上的影響、它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以及物理學與倫理學的關系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去關心和思考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倫理問題。學生通過這種主動的探索去積極地接受社會的價值觀念。顯然,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專業教育,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英國高等教育學者阿什比曾稱贊美國人在這方面領悟到了新的思路。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重啟發誘導,鼓勵學生敢于想問題、提問題。另一方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真實性,反對把學校看成“純潔的溫室”和“凈土”,認為課堂教學內容應與社會生活實際相一致,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各種道德問題,按照“設置情景一引導角色進入一體驗一選擇”的模式,把學生置于一定的道德情境中,讓學生獲得道德經驗認識,并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提高解決道德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隱性滲透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生動的情景與平等的交流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體現美國主流政治文化的意識形態。
3、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滲透
美國學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通過鼓勵、支持和組織學生參與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在美國,學生參與校內外社會實踐活動是極其普遍的。通過學生參與節慶慶典、文藝演出和參觀紀念館、博物館、展覽館、航空航天技術館、國家公園等活動,來滲透愛國主義意識;通過學生參與競選宣傳活動,強化學生的民主意識,增強學生對資產階級政權的支持;通過學生參與環境治理、慈善工作、社區志愿服務來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二)社會教育
1.宗教教育
在美國,宗教從一開始就與政治巧妙的地結合在一起,竭力為美國的獨立打上了神圣的宗教色彩,把美國的獨立說成是“上帝的安排”,這一點在《獨立宣言》中表現得特別明顯。宗教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美國政府通過遍布全國的宗教團體和廣泛的宗教活動,把民眾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轉化為對政府的順從。美國政府極其重視利用公民宗教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公民宗教深刻信仰的“上帝”只不過是對美國社會、國家的信仰,實質上就是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信仰、精神。此外,宗教作為美國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手段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美國的隨軍牧師。隨軍牧師在平時主要了解軍人的思想狀態,做好疏導工作,戰時則為傷員進行精神安慰,有時還組織各種軍人家庭的座談會,向軍人、軍屬布道,做祈禱,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官兵解決思想問題。
2、政黨與政治活動
政黨是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角色之一。兩黨競選往往被看成是一場政治鬧劇,但從普及和宣傳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張和價值觀念等方面來看,又是很有時效的。新總統的就職演說的主旋律就是愛國主義。約翰·肯尼迪在就職典禮時講的“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能為自己的國家做些什么。”成為美國人崇尚的名言。1993年46歲的比爾·克林頓在就職典禮上喊出了“振興美國”的口號,他號召年輕一代為美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這種政治活動給美國公民上了一堂關于美國價值觀念的政治課。
3.大眾傳播媒介
大眾傳媒是美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有力武器。政府通過因特網、廣播、電視、電影、報刊等媒介傳播主流政治文化和資產階級價值觀,宣揚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起著導向性的“輿論監督”作用,影響公民的政治傾向、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培養公民的政治興趣,擴充公民的政治知識,強化公民對政治觀念的認識和理解,動員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目前,大眾傳媒在美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影響日益增強,并起到了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的作用。
三、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尤其是信息網絡在全球的迅速延伸,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復雜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達到“和平演變”社會主義中國的企圖,打著“文化交流”的幌子,故意淡化意識形態,實則進行資本主義“一元化”道德價值觀的滲透。由于對西方國家設立的意識形態“陷井”認識不清,致使我國有的德育研究人員在借鑒國外德育方法時,誤認為21世紀學校德育重心出現“由重政治教育轉向重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實質上當今世界各國都在極力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非但沒淡化,反而表現出日益增強的“意識形態化”趨勢。因此,在當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仍然并存競爭的情況下,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定不移地用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去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必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理解為道德教育或者心理咨詢。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注重隱性滲透方法
人們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提高不是自發形成的,必須通過有組織、有系統的直接理論灌輸。同時,隨著教育環境的復雜性、開放性的不斷增強,教育對象的思維方式更加多樣化,直接注入式的理論灌輸因缺乏趣味性和實踐性,容易使受教育者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使思想政治教育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多采用隱性滲透方法,運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要求和目標滲透到受教育者的社會生活、工作學習中,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要注重培養人們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道德實踐能力
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是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協調發展的結果。重視培養人們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認知判斷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是當代美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做法之一。在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還存在著走形式、輕效果的現象,即僅強調對人們的道德認識能力的培養,只“灌輸”抽象、枯燥、空洞理論,往往忽視其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特別是道德實踐能力的養成,忽視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影響到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品德認知的內化以及外化行為,導致出現言行不一的道德兩重性現象。例如許多受過10多年教育的大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發展的極度不平衡,“大道理”講得頭頭是道,但日常生活行為卻令人失望。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途徑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依靠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條戰線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依托全社會的參與。在充分發揮學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社會團體、社區,政黨、宗教團體、大眾傳媒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強滲透性和輻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