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是指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環境中,個體形成適應于社會與文化的人格,掌握社會所公認的行為方式的過程。個體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轉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它要求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必須在社會認可的行為標準中形成自身的行為模式,使之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社會一員。社會化貫穿于個體的一生,從出生到老年,個體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社會影響,不斷進行社會化,在每個人一生中的不同時期,社會化的要求和內容都會有所不同。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包括了社會文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輩群體和大眾媒體等五個方面,不同因素之間的影響并不是相輔相成的,常常是公開沖突的。隨著大眾媒體中的第四媒體——國際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個體社會化受其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深,不同于其他媒體的網絡,在新一代青少年的社會化和成年人的繼續社會化進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學生作為上網群體的多數,其個體社會化必然受到影響。
一、大學生社會化的內容與特點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的重要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已經基本完成了早期社會化,而預期社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大學生是青年中的一個層次,其社會化必然帶有青年期社會化的共同特征。青年時期的社會化內容包括了政治、民族、法律、性別、道德等方面的社會化和繼續社會化,而作為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不僅具有同齡群體的共性,更有其特殊性,其中包括了專業智能定向,形成系統的世界觀、方法論、高層次的價值觀和健全的理性道德原則,樹立科學的政治觀和建立完善人格等社會化內容。大學生作為有較高文化和豐富個性的青年群體,有自身的社會化特點,即非順應主義傾向,表現出較大的創造性和自主性,而不是對社會現狀的依附和簡單適應,他們在社會化過程中往往追求自我實現和創造性的社會自立。
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面臨著學習、立業、成業的選擇,心理狀態不穩定、不平衡,他們處于體力、智力、特征行為、社會需要、超常行為的高峰期,好學、好勝、好變、好奇。社會心理延緩期及思維發展的內在矛盾與社會責任之間的落差,使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心理發展出現了薄弱和不成熟的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社會化的不適應。因此,當代大學生既要完成獲得自我規范的社會化任務,又要補建個性、重組認知、繼續社會化。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和角色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大學生產生了較強的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足情緒和主動介入社會生活的參與意識,大學生在初級社會化基礎上,通過大學組織環境的社會預應作用,并經個體能動參與社會角色的塑造,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化。也就是說大學生社會化是滿足社會對這一獨特群體的角色要求,使大學生在智能結構、自我人格上達到較高的理想要求,成為知識豐富、個性鮮明、人格健全、接受社會主導價值標準和行為規則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過程。
二、網絡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
社會化的任務之一是建立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稱之為個性,是指個人具有的穩定的、綜合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性特征,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觀念、態度等。另一方面,也指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個性的核心內容及形成、發展水平的標志是自我意識,即對于自己的特征及生理、心理狀況的認識,包括角色差異心理和自我意識中的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等。網絡的通俗性、隱蔽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等特性使青年社會化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混亂、易變和難以控制。
1.網絡對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影響。自我意識是對自我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它包括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網絡互動的群體環境,拓展了大學生的交往空間,是現實生活有限交往范圍的有效延伸,有助于大學生建立新型的社會關系,網絡技術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輸為大學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圍更大的社會交往機會,個體在更多同齡與非同齡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比較中形成更高層次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水平,從而促進個體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同時,由于大學生的網上交往無需考慮自己或對方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經濟收入、年齡差異等社會現實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因素,不必顧慮世俗間的偏見和利益沖突,在網絡世界里大學生可以盡情揮灑,重拾自信、自尊,獲取成功感等等,尋找現實生活中可能欠缺或不能獲得的自我體驗,從而達到一種補償的作用,避免了現實世界的危機和壓力,緩解了各種矛盾的引發。
但是,網絡同樣給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帶來負面影響。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往往在虛擬的環境中扭曲。而網絡環境的自由、寬松、自主性和網絡傳播等特點使大學生自我控制弱化。在缺少法律、輿論和道德監督的情況下長期處于網絡中培養出來的任性、放縱、撒謊、不負責任、不守規矩等習慣,往往也運用到現實世界中去,對原有的社會規范造成沖擊,導致他們的現實社會規范觀念變得淡薄。充斥網絡的黃色、暴力和各種垃圾信息更容易弱化大學生的道德意識,造成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偏離。
2.網絡對大學生角色心理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在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例如,一個人在家里既是兒子的角色,又是父親的角色,同時還是丈夫的角色,而在單位里可能是領導的角色或是同事的角色。大學生即將踏入社會,需要進入更多的角色扮演,如何準確定位自己的未來的角色,可以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在這方面大學的教育是比較欠缺的。網絡創造的虛擬現實環境正好為大學生扮演多種社會角色提供了一個實踐的空間。在網絡社會的匿名性環境中,社會關系不明確,社會身份隱蔽,社會差異幾乎不存在,使大學生可以在忽略角色地位差異的前提下進行自由交往和互動。此外,在網絡社會的匿名環境中大學生可以嘗試扮演現實社會中向往已久卻無法實現的社會角色或是即將要踏入社會需要扮演的角色。這樣,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角色實踐的絕好場所。大學生不僅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角色預演、角色換位,在不同的網絡社區、游戲場景等各種場合扮演不同角色,體會不同角色的需求和情感并對照自己理解的角色規范進行角色實踐,還可以通過網絡成員之間互動的信息反饋驗證自己的角色行為。經過多次的實踐和驗證,把握自己在現實社會中扮演各種角色的尺度。網絡環境為大學生正確理解角色、緩解角色緊張、解決角色沖突提供了反復實踐的機會,有助于大學生順利實現角色扮演。
然而,由于大學生具有青年人尋求同質性、相似性交往客體的欲求的特點,因而其互動范圍多只限于青年與青年之間的同輩交往,與成人之間互動較少,代際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這也導致了實踐角色的單一性。網際互動中扮演的角色有時與主體的角色是相符的,而許多時候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錯位的,網絡互動中的匿名性、隨意性等導致角色實踐時的無壓力、無責任性,這樣,距離現實生活中的角色畢竟還有較大的距離,再回到現實中又必將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角色扮演。
三、引導與應對措施
從上述可以看出,網絡對大學生社會化既有正面影響,也有不良影響,而且隨著接觸網絡的大學生越來越多,網絡的利用率越來越高,這個問題也日益引起大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針對網絡對大學生社會化的負面影響,特提出如下建議,以規范與引導其中不利的因素,使之良性運行并協調發展,促使大學生社會化更好地進行。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減少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心理。培養融洽的人際關系和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滿足大學生求知、尋求理解、認同感等心理需要。
2.建立或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強化大學生心理機制的疏導,設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回歸現實,克服交往障礙,使其社會化順利進行。特別是針對大學生上網群體對互聯網的喜好,通過網絡心理咨詢或建立相關網站,增加心理疏導的成效。
3.開展大學生網德教育,塑造大學生網絡行為,構建規范的網絡倫理。針對大學生網絡道德弱化傾向的特點,我們應當加強對網絡倫理規范的研究和探討,明確各種網絡主體之間的責權關系,為大學生進入網絡社會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加強大學生網德教育,提高大學生個人修養,養成道德自律。
4.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對大學生進行法律保護。 針對網上交往的無規則性、隨意性、復雜性的特點,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加強網絡規范與管理,對大學生的個人隱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進行合理的法律保護。既預防其網絡犯罪,又保護大學生不受網絡犯罪的侵害。這種帶有強制性與規范化的措施無疑會使大學生社會化環境得以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