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貧困生的心理狀況
貧困生問題決不是一個貧困的問題,而是一個家庭和社會的問題。家長為了子女的學費憂心忡忡,難以安心工作和生產。家庭經濟差的學生,進入大學后,生活中的吃、穿、用與同學都不能比,深感貧困的無奈,坐在教室里,腦子里經常想著下學期學費從哪里來?心理壓力很大,自卑感很強,整日煩躁不安,苦悶憂愁。貧困生因缺乏基本的學習生活條件,四處奔波打工,身心嚴重受損,學習精神不集中,學業受損,影響其長遠發展,而對未來迷茫悲觀,感到前途無望,對社會持悲觀、否定甚至極端的觀點,嚴重地阻礙了貧困生的成長。對我校100名在校從事勤工儉學的貧困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00張,收回100張,具體見表1。
對所調查的12個問題中,每個問題每人只填其中一項,不記名、不統一收卷,由學生本人投到特定的收票箱,一天之內完成。
從以上調查問卷可以看出,超過50%以上的貧困生抑郁、焦慮、苦惱,心理上謹小慎微,時有意志消沉的思想萌芽,愿意通過勤工儉學來解除燃眉之急,他們沒有怨恨,也不悲觀,努力學習沒有敵意,絕大多數通過幫助、教育能正確對待貧困,最擔心的問題是交不起學費。而剛入學的貧困學生與二三年級的貧困生在心理狀態上就有一段距離。新生中的貧困生多自卑,不愿說出貧困,怨恨、消沉。通過一年的學習教育,生活感受,社會磨礪,勤工儉學,到二三年級精神面貌都有一定的提升。往往在一年一期的貧困生雙休日打掃校園衛生大都低著頭,埋頭干活,不敢也不愿正視來往的同學及行人,更沒有與別人打招呼的可能。到三年級經過兩年的鍛煉,都能坦然地面對社會、面對老師和同學。貧困生是校園里一個不容忽視的特殊群體,他們不能正常的大眾化消費,人際交往顯得拘謹,思想很復雜,憂慮的問題比一般學生多,承受的壓力比一般學生大。

幫助貧困生打開心結
從我校貧困學生來源調查顯示,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老、少、邊、山、窮”地區的學生。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確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也逐步擴大,人們經濟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加上招生并軌,學費制度改革,這些地區來的學生則難以脫貧。二是城市下崗職工的子女,由于企業脫離了計劃經濟的軌道,在企業改革的大浪沖擊下出現關、停、并、轉。在計劃經濟下,一些老實、肯干,以企業為家而文化素質不高, 沒有一技之長的工人下崗,而重新組建的新型企業無法再聘用,家庭收入急劇下降,他們的子女成為城市貧困生。三是一些病殘家庭的子女,在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人不少。在城市,由于政府不再承擔干部職工的醫療費用,醫保所支付的金額很有限,那些長期患病身體狀況欠佳的人,既不能獲取勞動收入,又要擔負長年高額醫療費用,成為貧困戶。四是孤兒,他們無依無靠,從小學到中學全是慈善機構、社會人道、政府福利等方面的資助,上大學后順理成章地進入貧困生行列。由于貧困生處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成長,其精神狀況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刺激,大家一談到大學貧困生就有一種被扭曲的“形象”。感到他們的精神面貌有一種無形的壓抑。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總數達到了300多萬人,各高校貧困生的平均比例高達25%。如果按目前全國平均經濟狀況比例,將學生月生活費低于150元的確定為貧困生,低于90元的則為特困生的話,我校貧困生占40%多,特困生5%左右。從當前社會發展和人文精神來看,貧困生問題遠不是單純的金錢和物質救助就能解決的,它應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建立良性運作的扶助機制和多方面配套工作的跟進,讓他們從思想上和精神上真正脫貧。如果把貧困生作為校園品頭論足的話題,看到他們穿新衣服就議論“貧困生還買新衣服”,看到他們打掃衛生就不屑一顧“貧困生就是那些打掃樓道、教室、公共活動場所的人”,看到他們吃得多一點就說“這么能吃,難怪給吃窮了”。這是對貧困生道德的不公。只有尊重學生,平等的交流才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要脫貧,除了經濟救助外,還要給貧困生一個美麗的心靈。適時給予心理疏通和情緒疏導,減輕貧困生心理負擔,關心貧困生的精神救助。建立起貧困生檔案,開展咨詢,解決疑難問題。把學校的行政扶助命令改為師生單線聯系,為貧困生找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們在鍛煉實踐能力的同時有獲取勞動報酬的滿足感。創造條件讓貧困生參加各種活動,打開心靈之窗,觀賞風景。要尊重貧困生的勞動,不在貧困生面前炫耀富足,讓他們享受平等的對待和民聲的關懷。

讓愛心照亮希望之路
貧困不是誰的錯誤,它應該作為前進道路上的動力,不應該是阻礙。既然已不可避免,那就堅強地面對,明智地思考。精神救助來自多方面,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在全社會都在關注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精神生活的同時,貧困生自己也要奮力挽舟,勇對人生。我校是一所高等醫學專科學校,每年老一批勤工儉學的學生走了,新一批貧困生到來時,我們都抽一部分時間培訓,從醫學心理學,從人文精神方面給予引導、鼓勵。不可否認,擁有財富是很多人的向往,但真正“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畢竟很少,更多的來自后天的努力,沒有后天努力,財富再多也會坐吃山空。財富也不僅僅是金錢積累,它包括了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一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也不能用金錢衡量,在于他回報社會所做的貢獻,把這些道理給貧困生講清楚。我們在界定貧困生勤工儉學時,先由系部摸底推薦,經本人申請,再個別談話,通過信函和電話與申請人所在的鄉、村或單位聯系,情況屬實后確定。每年我校先后提供不同類型的崗位近百個,就勤工儉學這一項學校每年付出的資金約15萬余元,基本上解決了貧困生因生活而輟學的問題。每次新的勤工儉學的同學第一個星期筆者都親自帶領他們上崗,以便及時協調突發的問題,直到他們解除了心理障礙,能勝任工作為止。定期召開懇談會,開學有布置,期末有檢查,每次發放勤工儉學報酬時有講評。由于正確引導,領導比較重視,加上學校輿論的正面導向,很少有勤工儉學的貧困生因家庭經濟拮據、生活困苦無助而出現心理上的自卑、抑郁、焦慮等,一般都能在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得到糾正,沒有給學校造成不安定因素。只有對人和人的本性有了徹底的和充分的認識,從而得出教育人所必須的一切知識,才能使教育開花結果。相反,任何一個沒有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巧的人,很難把人教育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問卷調查了前后兩年參加過勤工儉學的100名貧困生, 發出問卷100張,收回100張,情況如表2:
以上調查僅限于二三年級勤工儉學的貧困生,所調查的問題中,每個問題只填一項,不記名,不統一收卷,由持卷人填好投到特定收卷箱,一天內完成。從以上可以看出,50%以上的貧困生向往輕松愉快、自由歡樂的環境,羨慕別人按時上課,節假日得到休息。但是由于迫于生計,經歷了同齡人所沒有的磨練,所得到的報酬基本用于生活費。為了學習的繼續,只好犧牲休息時間,在節假日里打工,因為他們能得到報酬,減輕生活壓力,所以仍然選擇繼續勤工儉學。
以上可以看出,通過勤工儉學,他們最大的收獲是得到回報,減輕了生活壓力,平衡了心態。為了為自己解除困境,可以忍辱負重,從另一側面也可以看出,他們已習慣了勤工儉學,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勤工儉學在貧困學生中雖然不是 一支最好的歌,但是一支可以唱下去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