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認識考試的功能
考試的檢測功能顯而易見。通過考試可以檢查學生的學業情況。由于學生的考試成績直接關系到淘汰、評優、學位、畢業、求職等問題,因此無論平時學習是否認真,對于考試都不會掉以輕心。通過考試也可以了解教學效果。有的院校還與教師的考核掛鉤,因此教師也很關注考試成績。但是要看到,教學效果取決于教與學兩個方面,若不問學生的基礎情況和學習積極性,簡單地把分數與教師的教學效果劃等號,只憑學生考試平均分評價教師,則既缺乏科學性,也容易誤導教師錯誤地把精力用在對付考試上,形成應試教育。
考試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促進和深化教學,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整體素質。這一點往往不被人們所認識,以致考試只是對學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卻調動不了學習積極性。
其實,應試和考試的過程,是學習中十分重要的消化與提高過程,對學習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一門課程的學習告一段落時,應該進行全面復習并掌握重點的內容,前后貫通、深化理解,達到靈活運用。教師則應利用考試之前的復習,進一步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所學內容,加強應用訓練并通過考試最終完成這一過程。而且,在正常教學的基礎上,一份好的試卷或一道好的考題也會對學生認識的深化和應用能力的提高有所促進。只有通過復習——考試真正實現學習的提高和深化,才能使學生變懼怕考試為正確對待考試,從而進一步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整體素質的提高。
有些教師和學生習慣單純應試式的復習,他們往往采取押題的做法,教師指重點、劃范圍,學生照題去背,甚至都不去思考。這完全不是以深化學習為目的的,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差甚遠。因此,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
只要有考試就會有應試,應試是考試的正常準備過程,它并不等于“應試教育”,應試出現的問題根源在于考試的指導思想、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的導向。只有考試導向與素質教育的目標一致,才會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如果二者大相徑庭,應必須對考試進行改革。
二、考試是教學的指揮棒
學生關心考試,不外是關心考什么?怎么考?“考什么”涉及的是考試內容;“怎么考”涉及的是考試方法。很明顯,考試怎么考,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考什么內容,教師就講什么內容,學生就學什么內容。如果考試不注重能力的考核,就難以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同樣,考試內容若沒有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要求,也不能期望學生注重創造思維的訓練。因此說考試是教學強有力的指揮棒。
我們只有正視“考試是教學的強有力的指揮棒”這一客觀事實,進而考慮怎樣用好這個指揮棒,才能正確引導教與學。否則,勢必使我們的工作陷于被動。曾有報道:在拿著計算機考試合格證書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中,有些人卻不會計算機操作,結果在招聘中遭淘汰;一些高校將“計算機基礎”課單純筆試改為筆試加上機考試,結果學生積極上機練習,計算機應用能力大大提高。這個例子充分說明“考試這個指揮棒”是很有效的。
用不好考試這個“指揮棒”就會誤導。有些文科專業學生考試的分數不低,實踐能力卻很差,就是因為考試內容是書上的條條、定義、概念等“死知識”,甚至連計算題都是書上原封不動的例題。學生不管理解不理解、會不會應用,只要背下來就能得滿分。難怪許多學生課下不看參考書,習慣于死記硬背應付考試。有的學生一學期沒去聽過幾次課,考試前借筆記背三天,竟可得八十多分。這種情況甚至出現在許多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考試中。可見,如此考試其導向明顯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怎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加強考試管理不能代替考試改革
近年來,各高校都很重視加強考試管理,不少高校還實行了教考分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試題庫建設。這些做法,減少了考試作弊的發生,提高了考試的可信度、客觀性,進一步體現了考試的公平性、合理性。但是還要看到,如果教育觀念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雖建立了試題庫,考試的內容并沒變,仍然是背一背就能對付的“死知識”;考試的方法不變,仍然不管課程的性質特點如何,一律采用閉卷筆試,那么考試的可信度、客觀性、公平性和合理性是否真正能提高,還是令人懷疑。用這樣的試題 ,就是實行教考分離,對提高學生素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加強考試管理是必要的,而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則必須從改革考試內容、考試方法上切入,進行有效的改革。
我們習慣采取的閉卷筆試方式以考大量的“死知識”的方法并不可取。 不少學生反映,這樣的考試只是考死記硬背本領,考不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是否會應用知識的真實情況,不能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培養創新精神。
其次,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除了學生有認識上的問題和紀律渙散的因素外,不可否認還和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的“誘導”有直接的關系。很多課程長期以來只知采用閉卷筆試,考試內容總是那些背下來就能得滿分的“死知識”;有的課程考試內容和形式是多年一貫制,因此一些學生打小抄作弊。試想,如果我們真正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加大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考核的比重,學生就不去死記硬背大量的“死知識”,打小抄也會被杜絕。如果我們結合課程的特點和要求,相應地采用閉卷筆試以及口試、開卷考試或者通過寫論文、做設計、進行實際操作等靈活多樣的考試,學生就不會把精力用在打小抄上了。只有在加強教育與管理的同時,大力改革考試內容、考試方法,才能引導學生刻苦學習、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努力提高實踐能力,同時也會有效地減少作弊。
四、考試改革不能“一刀切”
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和特點,不同的考試方法也有各自的優點,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的改革要適應課程的特點,不能“一刀切”。比如對于“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課程采用閉卷筆試是必要的,我們應著重研究在督促學生打好基礎的前提下,怎樣加強對學生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考查。采用大量客觀題的做法有其優點,即可以增加試卷的容量,使取樣有廣泛性,評分不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能提高考試的信度。但是我們不贊成對所有課程不加區別地都大量采用容易閱卷評分的客觀題,都讓學生涂A、B、C、D。如果主觀題的比例過小,只會誘導學生死記硬背。即使像數學公式、物理公式這類內容,只單純考記憶效果也沒有意義,因為背下來的不一定理解,更不一定會應用。達不到考查學生理解與應用程度的考試,實際上是無效操作。
有一些課程采用口試或開卷考試更適宜。特別是采用口試,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進一步深入提問,這會促使學生認真刻苦學習,改變不求甚解的浮躁習氣;再比如有些專業課,采用寫論文、做設計的方法代替常規考試,比閉卷筆試的效果好得多,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而且能促使學生認真查閱資料、看參考書、加強應用訓練,學生思維活躍,能充分發揮創造性,考試后真正有較大的收獲,實踐能力提高顯著。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選擇與確定考試內容,研究適合的考試方式,精心設計能考查理解程度和應用能力、鼓勵創新精神的題型,才是考試改革的重點,也是題庫建設的難點所在。
五、教學改革成果要通過考試落實
實踐證明,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的改革,如果沒有通過考試體現出最后結果,最終都會完全落空。所以,要充分認識考試對教學改革的制約作用,提高對考試改革重要性認識,撥正考試的導向,為落實素質教育的目標掃清障礙。要充分估計考試改革的艱巨性、長期性、復雜性,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的同時,綜合考慮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的改革。要認真研究素質教育對考試的要求,擯棄過時、陳舊的考試內容,引導學生開放眼界,夯實基礎,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注重應用能力培養。
在試題庫建設中,則要仔細研究內容的選取,試題的設計,注意導向性。有些內容是基礎,要求學生不僅必須記住,還要深刻理解、熟練地運用;有些內容學生將來工作時可以查閱手冊,現在只要了解如何獲取信息就可以,沒有必要死背。我們處在信息時代,信息的更新異常迅速,教會學生獲取、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思路,比讓學生記住一大堆很快就會過時的具體信息更重要。
我們近年來重點在十幾門課程的考試中進行了改革試點,在考試內容、題目類型、考試形式和操作方法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如“英文會計”課,教師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授課方法,2/3的時間讓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和應用訓練,教師只用1/3的時間講重點和難點,進行歸納、總結。期末開卷考試,讓學生實際設置一個賬務系統并進行分析和決策。結果,學生沒有去死記硬背和打小抄,而是認真復習,積極準備資料,在加深理解理論的基礎上,加強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訓練。盡管三個小時的開卷考試一點也不比以往閉卷考試容易,95%的學生還是覺得“開卷有益”,認為這種做法“使考試真正成了兼檢測與提高為一體”的重要學習環節,沒有閉卷筆試的心理壓力,學習更主動。從考試成績看,得高分的都是平時課堂討論踴躍發言者,而幾個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強迫型”學習者則不及格。可見,考試改革必須與學習內容、教學方法改革緊密結合,不僅教得活,還要考得活,才會真正促使學生學得活、學得深,學生的整體素質才能確實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