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問題行為是指學生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包括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干擾其他學生的學習,與教師整體的期望值相沖突等。
在大學課堂里,相當一部分學生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質類別的問題行為,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身心健康。
作者自編“大學生課堂行為問卷”,此問卷屬開放式,包括兩個問題:第一,上課時,除了與課程有關的行為外,您還有過哪些其他行為?第二,您覺得自己為什么會在課堂上出現上述與課程無關的行為?對兩所高校(分別是師范類和綜合類院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200名男女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發現,大學生的課堂問題行為普遍存在,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外顯型問題行為。包括:睡覺,與周圍同學聊天,聽音樂,吃東西,四處張望,逃課等;另一類是內隱型問題行為。包括:看課外書籍,發呆,做白日夢,寫日記,做其他學科作業,走神,思想開小差,胡思亂想,胡寫亂涂等。
通過大學生的做答,大學生之所以出現課堂問題行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因素
1.教學內容陳舊
許多教師特別是老教師拿著很多年前甚至泛黃的講義給大學生授課,陳芝麻爛谷子的東西,學生當然不會投入。
2.教學形式單一
大學生在課下都會議論說,當大學老師實在太容易了,隨便選一本教材,拿一杯茶水,來到教室隨便講點什么,一節課就過去了。課上老師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自己在臺上唱獨角戲,講完就走人。有的老師一學期下來最多記得學習委員是誰,還叫不上名來。
3.教學方法不靈活
很多教師自始至終都采取“滿堂灌”策略,從頭講到尾。中間同學們疲勞了和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時候,也不注意調節課堂氣氛或者換一種講課方式,如集體游戲、分組討論等等。教學方法單調、陳舊,缺乏教學藝術。
4.教學態度不認真
一些教師態度冷淡,對學生的回答漫不經心,從而打消了一些同學的積極性,從此對這門課就不太用心了。一些教師備課不充分,講解中經常有大段時間的停頓,甚至出現明顯錯誤,這樣的老師很難得到學生的尊重,致使學生不愛聽課,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5.教師缺乏管理策略
經過調查發現,大學中有很多教師對學生的違紀行為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無論課堂有多么嘈雜、混亂,老師該講還是講自己的,不管不問,講完走人。
二、學生自身因素
一般來說,大學生心理層次、水平比較高,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對道德觀念、紀律觀念的理解比較深刻,自律性強。因此,在課堂上那些帶有明顯攻擊性、對抗性特點的問題行為,相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比較少。他們往往以較為隱蔽的行為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避免與教師正面沖突,因而表現為一種內向退縮性的問題行為。其形成原因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學習動力
苦讀寒窗終于考上了大學,有些同學覺得壓力小了,學習可以松懈一些了,再加上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不良思潮的影響,使得有些學生胸無大志,對自己要求不嚴,對各門功課的學習滿足于“60分萬歲”。在課堂學習中則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應付了事,做一些跟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以消磨時光等等。
2.客觀上學習情況發生了變化
大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跟中學不一樣。就學習方式來說,中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而大學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生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大學里有些學習內容,如有些社會學科的內容,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去掌握的。這樣對有些學生來說,課堂學習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平時不聽課,考試前突擊一下,照樣可以過關。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文科課堂的問題行為比理科課堂的多、公共課比專業課多的原因之一。
3.生理心理因素
進入大學,課程就不像在中學階段那樣,需要學生每天都要在自己的教室里學習。大學,一天當中,會有很多時間需要自己去支配。一些同學時間安排不合理,甚至黑白顛倒的去玩網絡游戲等等。以致身體非常疲勞,無法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出現課堂問題行為。
所以從心理發展說,大學生也只是處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大學生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很郁悶”。他們在人際交往、戀愛、就業等方面一旦遇到挫折,就會影響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引發課堂問題行為。同時,大學生的人生經歷還很少,歷練不夠,有些時候對問題的認識不是很充分。他們中有很多人認為大學里學習并不重要,只要得60分就可以了,不潛心鉆研專業課,反而把大部分時間用到了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結果把大好時光白白浪費掉了。
三、環境因素
1.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個方面。學校的位置,與市中心的距離,教學設備是否完備,能不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等等,這些都是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包括一所學校的辦學思想,學習氛圍,以及這所學校的知名度和權威性等,都可以影響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在與一些普通大學的學生談話中了解到,他們認為自己所在學校和所學專業,在社會上是不被認可和接納的,不像北大、清華那樣有說服力,所以他們認為,再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還不如在其他方面好好鍛煉自己,彌補不足。
2.教室環境
教室是否窗明幾凈,教室外面有沒有噪音干擾學生上課等等,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教室的大小甚至影響課堂效果,有些同學反映說,不是不想聽課,而是由于班級人多,需要經常在大的階梯教室上課,稍微去得晚一些,就要坐到后面,聽不清,也看不到老師的講課內容,況且大教室人多,干什么的都有,自己也就沒有心情學習了。
3.課程設置
時間安排:學校的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有時一天都沒課,很閑;可有時,卻是全天的課,讓學生忙的不亦樂乎。有些學生還反映上課時間過長,整個上午或者下午都是一個老師在講解同一門課程,無法在整個聽課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中間干點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比如與周圍同學聊聊天,小憩一下也是為了更好的聽課。
課程安排:經過調查得知,文科學生比理科學生更容易出現問題行為,上公共課比專業課的問題行為多。大學校園里,特別是在一、二年級,學校為學生開設了很多公共課,比如:思想政治修養、軍事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課程,實際上這些東西學生不是很感興趣,去聽課也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更甚者,大學開設了選修課,經過長期觀察以及自己的親身體驗,在選修課堂上,大部分學生沒有把精力放在老師的授課上,而是各行其是,做什么的都有,去了只是因為某堂課老師要點名,并且期末老師要把平時的出勤算作考核的一個標準。
大學生課堂問題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將對課堂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起到積極作用,將為督促高等教育部門針對問題靈活應變、科學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鑒。同時,也將對大學教育的自我建設、自我完善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