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家庭學校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它指將學齡兒童留在家中就學,由符合教師資格的家長或受聘的專業教師對兒童實施教育,在此過程中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及教育目標均由家長自己決定。
一、美國家庭學校的產生
最初,美國的家庭學校是在一些保守的基督教家庭里進行的。因為盡管美國政府一直標榜其消除種族歧視,提倡多元文化并存,但是許多公立或私立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和價值觀與某些家長的宗教觀念卻不完全相符。而且,學校通過學校教育這種強勢文化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兒童,使得許多較為保守的家庭難以接受。因此基督教等信教教徒發起了傳統的家庭學校,并努力讓其合法化。目前約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學校的創辦是因為宗教原因,他們除了傳授讀、寫、算等基礎知識,還極為關心孩子的道德教育。
經過數年,家庭學校也逐漸地被那些不滿意公立學校教育效果的家長所接受。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國學校里日益加劇的校園暴力、校內槍殺、低俗文化的泛濫、吸毒、酗酒等惡劣現象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危害,家長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容易受到壞的引誘而走向犯罪,在家上學則可為其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這是大多數家長,大約四分之三的父母選擇家庭學校的原因。另一方面家長對美國學校的教育質量連年下降極為不滿,認為學校采取的僵硬的教育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而且這種教育形式不重視學生的個性化要求,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及能力。盡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對公共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實施了發行教育券、建立特許學校等措施,但問題未得到徹底解決。于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權收回到自己手中,開始了家庭學校。同時隨著家長經濟實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也為家庭學校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這些情況導致接受家庭學校學生數量的明顯增加。目前,據估計美國有超過150萬的學生,并且每年以大約12%的增長率增加。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很多實施家庭學校的人面臨罰款或入獄的處境,然而,經歷了很多年的法庭爭論、一些熱情的支持者的推動,家庭學校逐漸在每個州爭取到了合法地位。至1993年,家庭學校的法案在美國50個州均獲得通過,家庭學校與義務教育一樣是合法的,家長可以在家中承擔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所有課程的教學任務。
二、政府對家庭學校的管理
早期反對家庭學校的一些人認為,家庭學校與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是不相等的,但是在1967年的新澤西州訴瑪莎一案中,法院判定在學校以外的地方提供同樣的教育僅需具有相同的教學能力就行了,與社會缺乏接觸并不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
盡管各州均裁定家庭學校合法,但是為了保證學生在家庭學校中能接受和公立學校相當的教育,各州在法律條文中對家庭學校都進行了一些限定。在多數情況下,法院認為對家庭學校進行限制是合乎憲法的,對家庭學校的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求家長具有教師資格證書
在格利格訴維吉尼亞州一案中,維吉尼亞州的某法院支持該州的一項強迫入學法案,該法案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師必須具有助教或教師資格。密西根州的一項法律也獲得法院的支持,該法令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師要符合教師資格要求。在皮普爾訴貝內特一案中,學區要求從事家庭教育的家長要獲得教師資格證書,有些家長以宗教原因拒絕接受,但是密西根州最高法院不支持家長的這項要求。
2.為家庭學校教學建立統一的標準
有些州對家庭學校作出統一要求:家庭學校的教學計劃要基本上具有與公立學校相當的水平;學生要參加標準化測試或其他形式的評估,并達到最低要求;每年的教學時間要達到規定的最低學時,服從學區的課程計劃,要達到課程科目要求;家長的學術水平要達到最低要求。但是這些規定不能影響家庭學校的正常教學。在1998年的布如奈爾訴林恩公立學校一案中,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認為,學區要求家庭教育要獲得批準就要接受地方教育行政官員的家庭巡視是無效的。法院解釋說,家庭巡視對政府的教育利益來說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不能把其強行作為批準家長進行家庭教育計劃的條件。在這項判決中,法院指出教育官員如果已經檢查了家庭學校計劃,并對家長的教育資格、課程內容、使用的教育資料、用于教育的時間和學生評估計劃等表示贊同的話,就沒有必要對家庭學校的日常教學過程進行檢查與巡視。
3.定期評估接收家庭學校教育的孩子的學業成績
在1993年的諾爾訴教育部一案中,某聯邦地區法院支持一項法案,該法案規定,如果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兒童的標準測驗成績低于全體成績的40%,而且經過家庭補習后,仍不能有所提高的話,該兒童就不能繼續接受家庭學校教育,而應返回公立學校進行教育。法院認為這項立法具有合理的依據,并且既不損害家長的一般自由權利,又不侵犯他們的平等保護權。
4.要求家長定期地向學區官員報告
政府要求家庭學校匯報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規定在州政府訴瑞薇若一案中得到支持,匯報的內容包括提供課程大綱、每周的授課計劃并且要求提供用于教學的總課時。盡管這些要求受到家長自由行使原則的質疑,盡管家長抱怨說,政府對課程提出的一些要求,將導致無神論及異教信仰,并且因圣誕老人之類的世俗人物而降低基督教節日的重要性,但是這項涉及州對家庭學校進行監控的法律還是獲得了支持。法院對此解釋說,該法令并沒有違背自由行使條款,因為它是適用于所有的兒童,并不要求改變家長的宗教信仰。
5.家庭學校學生參與公立學校課程和課外項目
近年來,有關家庭學校的法律爭端來源于公立學校課程和課外項目的參與問題上。家長試圖利用一些他們認為對孩子的成功有益的公立學校資源。例如這些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學習先進的數學及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外語、音樂或藝術;另外一些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參加一些公立學校的課程和課外活動,比如體育運動或其他的課外活動。但這取決于各州的法律和政策環境。
迄今為止,法院未對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或上課的想法表示贊同。在1998年的斯汪森訴格思里獨立學區一案中,法院支持學區的全時入學政策,該政策不允許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在部分時間(part-time)進入公立學校學習。因為接受部分學校教育的學生沒有資格享有政府的財政補助,教育委員會害怕允許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孩子入學,將會導致私立學校的學生以同樣的理由要求使用公立學校的設施,而在沒有相應的政府財政補助增加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將會導致公立學校的運營困難。
因為沒有獲得法院的支持,所以家庭教育的擁護者把注意力放到州立法機關上。因此包括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和愛達荷州在內的幾個州已經通過法令,為接受家庭學校教育的學生設立了一些資格限制,允許符合資格的學生使用公立學校的教育資源。盡管各州法令在某些方面不同,但是一般的限定資格都包括:學生在標準化測試中所獲得的分數,是否滿足對普通學生的要求,是否符合參加活動的學生標準。另外一些州也有一些不同的規定,如緬因州頒布的法令規定,只要地方教育部門同意,就允許學生參加公立學校的活動。
三、啟示
美國的家庭學校存在著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個體社會化問題,兒童作為社會成員必需的人際交往、集體生活與社會生活,而在家上學的兒童沒有足夠的機會與同伴交流,其社會參與性與社會交往能力均無法得到良好的發展。但是它有其自身明顯的優勢,即能夠極大地實現個體的個性化發展,主要體現在:1.一對一的個別授課方式,使得教育的實施更加具有針對性,更能充分的實施因材施教。2.允許孩子以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認知風格以及適合自己的速度進行學習,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3.教學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作為教師的家長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孩子的行為,傾聽孩子的心聲,家長能夠根據孩子的需要和興趣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依據情況靈活地選擇教學實施的場所。這些均是我們現行的學校教育與班級授課制無法實現的教育教學方式,我們可以借鑒家庭學校在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在學校教學中通過小班化教學和課程改革等措施推行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雖然目前我國家庭學校出現得很少,是處于邊緣的一種教育行為,但是家庭學校的出現提示著教育多元化發展的趨勢。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一些家庭逐漸具備在家教學的經濟實力,相當一部分的家長也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對那些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兒童或者對學校教育不滿的家長來說,必然會考慮向家庭學校的轉變,以其實現對兒童的個性化教育。美國政府對家庭學校的管理經驗,對我國教育行政部門來說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