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指人們在特定條件環境下,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彼此接觸、交流、溝通,從而在心理和行為上發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1]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由于遠離家鄉和親人,容易產生孤獨感,又處于充滿活力和熱情的青春期,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感染,因而渴望交往并與周圍人建立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成為普遍而強烈的心理需求。同時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尤為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深化大學生的自我認識,發展和完善大學生的個性,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幫助大學生獲取信息、增長才干,促進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反之不良的人際關系會嚴重影響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并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埋下隱患。然而,從當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來看,人際關系適應不良是普遍存在的現實。據筆者近期對本校404名大一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際關系的困擾,其中23%的學生表示對自身的人際狀況非常不滿,39%的學生表示有些不滿。為此,筆者試圖分析大學生人際環境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及由此對大學生交往及相關方面產生的不利影響,進而思考優化人際環境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人際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交往行為中的不良現象
1.人情關系濃重。重視人情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交往傳統。在封建社會,這個“情”與理是合而為一的,“情”建立在血親宗族基礎之上,講血親人倫就是講理。這一人情法則被推及到整個封建社會,社會是放大的家庭,人們在交往中往往會出現向家庭角色“靠掛”的心理取向,朋友之間以“仁兄”、“賢弟”相稱習以為常,有交情的雙方互相維護、互相幫助、互相滿足成為最合情合理的交往方式。在現代社會這種交往方式顯然已經落后、過時,無法適應開放型社會的發展、進步,然而一些大學生在交往中仍受這一交往方式的影響,熱衷于拉關系,講“交情”,在選學生干部、評優評獎、入黨等事情上,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實力贏得他人的承認和尊重,而是設法走“捷徑”,討好主管老師,拉攏周圍同學,領先得到各種“好處”;在與同學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只從個人利益和需要出發,拉幫結伙,講哥們義氣,維護“自己人”,搞“小團體”。這些做法破壞了公平競爭的法則,使校園本應純凈的人際環境變得混濁而復雜。
2.經濟交往盛行。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有些大學生滋生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想意識,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對“真情”、“友情”的正確理解,把人際關系建立在吃喝玩樂的基礎上。為拉關系、結同盟,也為擺闊氣、顯瀟灑,名目繁多的聚會、聚餐在大學生中流行開來,過生日、老鄉會面、周末朋友相聚、當選班干部、獲獎學金、入黨、收到匯款、確立戀愛關系、過情人節、過圣誕節等等,都要吃喝熱鬧一番,以示慶祝。對此一些大學生互相迎合,你來我往,樂此不疲,使人際關系充滿庸俗之氣,為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
3.自我中心主義普遍。目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較多,大學生又普遍缺少社會的磨練和生活的磨難,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出現偏差,因此許多大學生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傾向。這類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自私,無責任感,公德意識缺失等特點,與人交往處處以“多占便宜,少吃虧”為出發點,認為他人為我是理所當然的,我為他人是不可理解、難以接受的;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無所顧忌,即使影響他人的生活和學習,仍理直氣壯;遇到問題時只考慮自己的感受,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求全責備,怨氣沖天,蠻不講理。這類大學生只能讓人敬而遠之,難以與之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
(二)大學生交往觀念中存在的誤區
1.價值判斷的缺失。許多大學生認識到“埋頭苦學”、“高分低能”的局限性和危害性,渴望發展交往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質,這種觀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令人憂慮的是,許多大學生習慣于把交往能力主要視為語言表達能力和變通能力,卻淡化了支撐語言行為和變通行為的思想內涵和道德觀念,出現了盲目重視發展交往能力的同時失去價值判斷的普遍現象。在大學校園里,那些善于夸夸其談、能說會道、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大學生通常被同學視為交往的“高手”,受到推崇和效仿;同時書店里那些五花八門的社交“技術”和“技巧”的書在大學生中成為暢銷書,受到廣泛青睞。由此可見,一些大學生缺乏正確的交往理念,是非觀、價值觀淡薄、模糊,片面地重視交往方法和手段,而應該具有的真才實學的素質與誠實守信的品質卻被忽略了,導致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務虛思想盛行,而務實思想得不到提倡,進而引發誠信危機。
2.以“人和”思想為原則。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幾千年來,“人和”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并在人際交往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重視人際交往中的共同目標與人情關聯,蘊含了團體精神和凝聚力。但是同時,如果缺乏情感、人格、信念的注入,它將使人際交往出現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即使在古代“人和”思想也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蘇軾、辛棄疾等優秀人物在各自生活的時代都出現過不合群的現象,而他們卻為中華民族創造出輝煌無比的精神財富。毫無疑問,“人和”思想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起到了協調、改善的作用,并提高了大學生的人際修養,但同時應看到,它被絕對化、表面化后對大學生人際環境帶來的消極影響。部分大學生一味地強調搞好人際關系,生怕被群體拋棄,為了“合群”,有的表現出對不合理現實的盲目適應和妥協,對事物缺乏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以及事實求是、堅持真理的勇氣,無是非原則和立場,明哲保身,心口不一;有的從眾心理較強,盲目追求熱點和時尚,隨波逐流,在熱鬧繁忙中消磨寶貴的大學時光;還有的排斥、歧視老實、本分、“不合群”的同學,或者打擊有上進心而不與之同流合污的同學。所以強調人際關系和諧,必須與維護人的尊嚴、個性協調、統一起來,否則就失去了進步意義,容易使人際關系變得自私、冷漠、虛偽。
3.受等級觀念支配。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等級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滲透到人際交往之中。當代大學生現代觀念不斷增強,追求民主、平等的呼聲很高,但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仍殘留著傳統等級觀念的陰影,在人際交往的思維方式上常常會受等級觀念的影響和支配。按照常理,大學生應根據知識、能力、素質和個性來評判同學,確立交往對象和交往方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大學生往往以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生活地域、身高、長相、為人處事的“技能”等條件定位同學的“身價”,接近、尊敬這些方面強勢的同學,疏遠、輕視這些方面弱勢的同學。其結果是,破壞了人際環境的協調發展,助長了一些大學生的“自傲”情結,使他們產生優越感,同時加重了另外一些大學生的自卑心理,使他們產生壓抑感。顯然,這不利于大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
二、不良的人際環境
對大學生產生的不利影響
(一)破壞美好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的交往理應建立在情感需求基礎上,以溝通感情、切磋知識、交流信息為主要內容。但是,在以上因素構成的人際環境里,人際關系中情感的、友誼的成分在削弱,功利的、經濟的成分在增強。雖然這種人際關系常被有些大學生點綴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是缺乏真情的注入和心靈的溝通是不容忽略的事實,它更多地重視交往的外在形式和表面現象,卻遠離了交往的真正意義和功能。毫無疑問,大學生的主流追求的是真誠、美好的人際關系,置身于這種人際氛圍中,一些大學生難免對那些多樣化、表面化的交往方式感到失望,對周圍人際關系的自私和虛偽產生不滿,深感在正常交往中渴望得到的尊重、認同、理解和支持等美好友情難以實現。但在無奈之下,有的被這種風氣同化,逢場作戲,同流合污;有的則失去了人際交往的興趣,把自己封閉起來。
(二)損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比較突出,因而倍受關注,而人際交往的壓力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不良的人際環境里,人際關系不再簡單、透明,而變得復雜、微妙。為適應這其中的人際關系,許多大學生小心謹慎,疲于應付,不由地感到壓力重重、力不從心,感嘆“活得累”。在此情形中,他們的內心難以體驗到通過人際交往期待獲得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全感、愉快感,而經常會處于困惑不解、焦慮不安、失落郁悶的狀態,進而促使一些大學生形成敏感、多疑、自卑、封閉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這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不健康心理支配下,會進一步阻礙他們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影響大學生發展學業
在大學階段學習畢竟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一切人際交往應該圍繞完成學業、提高自身素質和將來貢獻社會進行。但是復雜的人際環境增加了大學生交往的難度,加大了交往成本,迫使大學生花費過多的時間、精力和心思處理人際關系,從而分散學習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不僅如此,還使大學生產生了錯誤的思想認識,不少大學生認為交際比學習重要,據一份對上海外語大學部分學生的調查顯示:79%的調查者認為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一半以上來自于社交和處世,其中約39%的調查者認為成功的因素有80%以上來自社交。[2]眾所周知,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具有真才實學的本領和腳踏實地的作風更為重要。由于受不良人際環境影響,一些大學生缺乏正確的競爭、成才和效益觀念,熱衷于烏煙瘴氣的人際交往,耽于內耗、扯皮之中,貽誤了學業。此外,容易使一些執著于學業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產生厭倦感或恐懼感。
三、優化大學生人際環境的途徑
(一)發揮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
營造大學生良好的人際環境,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學生管理工作者及任課教師表現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與工作作風對學生的心理行為具有潛在的激勵、熏陶和規范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觀念和方式方法。教育工作者正確的價值觀念、鮮明的是非觀念會對人格正在完善的大學生的道德風貌產生有益的影響,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風尚,使人際環境得到凈化;他們經常為學生做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能夠對學生正確地進行人際交往起指導作用,并有助于解決學生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從而使大學生人際環境得以協調發展;他們民主、公正、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能夠規范學生的交往行為,抵制落后的交往傾向,建立起正常有序、健康文明的人際環境。
(二)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優化大學生人際環境的關鍵因素。在選拔學生干部、評優評獎、入黨等方面應堅持事實求是的原則,以硬性條件或量化方式為標準開展工作,建立健全公平競爭機制,形成客觀的、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抵制人情交往、功利交往現象的產生,以防私德泛濫帶來的消極影響,大力弘揚公德意識,營造出透明、開放的人際環境。
(三)加強學風建設
學習是學生的“本分”、“職責”,優良的學風是大學生順利又高質量地完成學業的有力保障。應引導大學生把發展學業作為主要的目標追求,遠離繁瑣的、形式上的人際交往活動,把主要精力投入勤奮學習、刻苦鉆研之中,并鼓勵他們營造具有濃郁學術氛圍的社團組織,大力開展健康、有益的學術交流活動。通過這些努力,不僅促進高校優良學風的建設,而且有助于大學生發展簡單、純潔、友好、協作的人際關系,實現人際交往的真正目的和功能。由此而來,人際環境自然呈現健康、向上的局面。
(四)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水準主要通過人際交往表現出來,思想道德修養的缺失,容易產生人際關系沖突、內耗,破壞人際環境的正常秩序,因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是優化人際環境的根本途經。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激勵大學生形成誠實守信、坦誠相待的交往品質,幫助大學生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發展平等、尊重、理解、互助的新型人際關系,進而促進團結友善、寬松自由、和諧美好的人際環境的形成。構建這種良好的人際環境,不僅有助于減少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拓寬他們人際交往的渠道,而且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業發展產生極為有益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道德修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頁。
[2]支衛東:上語大學生心理狀況分析[N],思想理論·教育,1999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