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叩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學原則——學思并重。孔子還指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墩撜Z·子張》),這里,孔子點明在“學”和“思”中間有個關鍵的環節“問”。這個“問”是溝通學和思的橋梁;古人還說:“為弟子講授,必時時請問之,令其善疑,誘其審問?!保ㄍ躞蕖督掏臃ā罚?。“切問”和“善疑”之間的關系反映了問的方式多種,對待問的態度多樣,這是教和學的兩個相輔相成的方面。關于兩者的關系,尤其是關于孔子的“問”的藝術,《學記》中有段論述:“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問者反此。此皆治學之道也。”
顯而易見,善問就是叩,善待問就是鳴。一部《論語》二十章,既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的展示。單就問答來講,師生之間就有117次,其中學生向孔子提問105次,學生之間問答是11次,一次是孔子向學生提問。這種問答成為師生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有其獨特的魅力,體現出善問和善待問的藝術,即叩鳴的藝術。它不同于古希臘的蘇哥拉底的“產婆問答術”,也不同于墨子的“強說人”式的“不叩也鳴”的方法。
二、叩鳴藝術的獨特魅力
啟發式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問答法。這種方法又被認為是最早由古希臘的蘇哥拉底創立和采用的。其實,孔子的教學方法不僅早于蘇氏的“產婆術”問答法,而且更有其獨具的魅力。
“產婆術”問答法的前提是:真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哲學家和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人們認識這種真理。因此,問答法就成為最佳的捷徑。教學中,“大抵先消極法而繼以積極法。其始也,佯為不知而詰之,其既答也,則迎而導之,轉其向而叩之;及言者悟所說之矛盾,則虛驕之氣以挫,而自恥其無學;知恥而知奮,知奮而向學殷;于斯時也,醒以知識,有心悅誠服以去者矣?!撇蛔酝舛⑷?,而自內而導之,其助人以產生思想,與助孕婦之產子無異也?!盵1]這種“產婆術”問答法和孔子的叩鳴藝術有著相同的地方,要求教師注意學生的有積極的思考性的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尋求問題的答案。然而,“產婆術”問答法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始于教師的設問,終于教師的結論,并不以學生的深入學習和積極的觀察為基礎。這僅可以稱作是一種“教授法”(即教授知識的方法),而迥異于孔子的叩鳴藝術。
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季氏》)。其中,“疑思問”是叩鳴藝術的的典型表征之一。學生只要認真地獨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則生問,問則求解,通過不同形式的解問答疑,學生不僅增長知識,而且還形成了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問”是孔子最重視的。他還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者已矣。”(《論語·衛靈公》)。這意思是說,要提倡善問多思,在學習中多劃一個“如之何”的問號,才能開動學生的腦筋,發展思維,提高學習質量。誠如荀子所言:“知而好問,然后能成材”。(《論語·儒效》)。
由此可見,蘇氏的“產婆術”問答法僅側重于教師的教,是教授法,而孔子的叩鳴藝術則是以指導學生的學為主旨的教學法,這是其本質的區別。
三、叩鳴藝術的具體體現
(一)“每事問、叩則鳴”
“每事問”說明只要學生有疑難,就可叩問教師;“叩則鳴”說明了教師在解惑的過程中,達到傳道、授業的目的。
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創造的開始,發展的持續?!懊渴聠?、叩則鳴”的例子,在《論語》中舉不勝舉。不僅如此,還有不恥下問的先例。如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論語·八佾》),這說明叩鳴藝術中不僅僅是學生向老師提問,教與學是可以相互轉化。“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而且在“叩則鳴”的過程中,師生可以切磋學問,教學相長。如《論語·學而》中,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可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段話驗證了叩鳴重類比聯想,由聯想而啟發,由感受而引發創造的心理機制。
(二)“叩”相同,而“鳴”不同
同樣的叩問,卻給予不同的回答,這樣的例子,《論語》中很多。《論語·為政》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叩同而鳴不同”,實乃基于學生不同的學業造詣和接受能力,點明孔子教學注重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對學生的回答既可滿足知識上需要,又可勉而進之,表達出自己的仁的概念。這是孔子“叩鳴”藝術的高明所在,也是為現今教師所不易做到的和應該努力去做到的。
(三)“叩其兩端”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保ā墩撜Z·子罕》)。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沒有知識,有個下人問我問題,我不知道,便就這個問題正本反末考察,終于得到結果。這里,孔子把叩攻兩端當作是由無知向知轉化的條件。《朱注》:“叩,發動也?!彼裕斑怠比钥梢钥醋魇且宰穯柕姆椒▽で笳胬淼囊粭l途徑,因此,叩仍可作“問”義講。像《論語·子路》中,子貢問:“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痹u價一個人的兩端是“鄉人皆好之”和“鄉人皆惡之”。但孔子皆不以為然,用叩攻兩端的方法,得出“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的方法來。又如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逾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朱進》)。這里孔子用叩攻兩端的方法,得出“過猶不及”的結論。
四、叩鳴藝術辨析
孔子的叩鳴藝術是獨特的,它絕不等同于問答法,而且問答兩字也概括不了孔子的教學藝術?!吧茊枴焙汀吧拼龁枴敝猿搅藛柡痛?,就在于它有了“善”字,從而成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
《論語·述而》中,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也?!边@段對話,體現出了“善問”和“善待問”的藝術。子路嫉妒孔子盛贊顏回,從而婉轉但也有所得意地反問孔子,夸贊自己的勇敢。其有勇無謀的形象,躍然紙上??鬃涌紤]到子路的勇敢、剛強、爽直、勇猛過人,因此有的放矢:僅有勇不行。這是“善問”和“善待問”的典型例證。
善問(即叩)和善待問(即鳴)體現了教與學這對矛盾。善待問 ,體現了教師為矛盾的一方面,主導地位和主動權在教師;善問,即提出帶有思考性的問題由教師解答,體現了學生為矛盾的另一方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善問是善待問的表現,主導在于教師;善待問是善問的關鍵,主體在于學生。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由此,孔子才提出要“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論語·泰伯》),這種恭恭敬敬做學問的態度,自然能學有所成,問有所得。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促虺誥》),正是叩鳴藝術的真實寫照。
參考文獻:
[1]佛雛編.王國維學術文化隨筆·希臘圣人蘇哥拉底傳.中國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