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大在她有
包容天地萬物的大胸襟
“大學,英文是university,該詞的詞根是univers,意思是普遍,無所不包。這個詞根引申出了好幾個詞,大學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個是‘宇宙’(universe)。‘宇宙’和‘大學’是兩個詞,源于同一個詞根。”[1]這就昭示了大學與宇宙的共同之處,那就是胸懷寬廣、兼容并蓄。從科學到宗教、從道德到法律、從經濟到政治、從歷史到現實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應該能夠成為大學的興奮點,大學應該超越時空的界限,極盡其所能,關注世間萬物。事實上,世界上的一流大學幾乎研究一切可能成為問題的問題,從美國的種族歧視到非洲的難民潮、從海底的微生物到月球的吸引力、從同性戀到股票市場、從中國的京劇到埃及的金字塔,如此等等。大學從來就不是單一經營的手工作坊,而是一個大社會,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百花園。大并不意味著要面面俱到、全面平庸,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追求卓越。
大學總是以寬厚的氣度包容不同的學派和思想,包容各路學者的小缺點、小性格和小主張。20世紀40年代的劍橋校園里竟然有一位心理學教授專注于鬼學研究,雖然偌大的校園信鬼者僅其一人,但他并沒有被大學評議會除名,也沒有受到其他同僚的歧視和討伐。[2]在我國,當年蔡元培主政下的北京大學在我國開了此風氣之先河,蔡元培認為大學教師“茍其確有所見,而言之成理,則雖在一校中,兩相反對之學說,不妨同時并行,而一任學生比較而選擇,此大學之所以為大也。”蔡元培先生曾經聘“持復辟論者”的辜鴻銘講授英國文學。辜鴻銘竟然帶一小童為其裝煙倒茶,講課過程中也能致學生于不顧,自顧自地吸煙、喝茶,一任學生焦急地等待,擺盡了架子,但蔡先生看中的是辜通曉中西學問和多種語言,至于辜的陋習則全然不計。蔡元培主政北大期間,類似的先生還有許多,如脾氣怪癖的林公鐸、黃季剛,寫字如小孩描紅、且不講筆順的劉師培。不拘一格也表現了大學的大度和大氣,像當年清華大學就以十幾分的數學成績錄取了錢鐘書和吳晗。不狹隘、能拋開世俗和偏見,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走自己的路,不隨波逐流,冷靜地思考什么該做、什么該舍,這讓大學有資格稱大。
二、大學大在她有
胸懷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的大理想
大學應該深切地關懷并愛著社會和人類,大學的所想和所為都是為實現人類幸福和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服務的,促進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幸福始終應該是大學的遠大理想。正是抱著這一遠大理想,大學自產生以來就在自己的征程上始終不斷地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為了為社會培養有教養的、有思想的、文明進步的子民,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作為一個教育機構開始了它不懈的傳教布道,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和幸福而耕耘。隨著社會的進步,大學再也不甘心僅僅傳教布道了,她要為人類的幸福去創新,為人類的文明開化去點燃火種,為人類的自由和幸福去探索和吶喊。至此,大學除了是一個教育機構之外,還是一個研究機構。在這條路上,德國大學成了急先鋒。時至20世紀初,當社會變化一日千里的時侯,社會對大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乎大學就放下架子,除了做教育機構和研究中心外,還甘愿做社會的服務機構,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大學堪稱模范,他們中的一部分(尤其以威斯康星大學為甚)把大學的這一職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今天,大學還在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新職能,大學在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正與日俱增,人們對大學引領社會和經濟發展以及改良社會之作用的認識已經逐漸清晰了。
近年來,由于紐黑文(耶魯大學所在地)經濟不景氣,耶魯大學就想為其分擔憂愁,專門成立了紐黑文和康州辦公室,為促進經濟發展服務,耶魯大學已經在紐黑文投入了1億多美元。當然,耶魯的眼光并不會如此狹隘,她還致力于世界的和平和發展,于2001年成立了世界學者項目,聚集世界最年輕的領導人討論全球問題,并創建了“耶魯與世界”網站。[3]大學大在它關心全人類的進步和幸福,關心人類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她沒有政治家的算計,也沒有商人的惟利是圖,她始終把道義和真理放在第一位。
大學在其職能擴張的過程中,始終是社會進步的有力助動器,是人類幸福的忠實守望者,所以大學大在她始終胸懷人類幸福和社會進步的大理想。
三、大學大在她有點亮一個時代的大智慧
在大學與社會共同的發展進程中,大學始終是走在前面的,大學總能為人類點燃前進的火把,為社會指引前進的征程,為時代的變革推波助瀾,大學以其智慧在歷史上的許多重大時刻都曾經照亮過一個時代。
北京大學在這方面就是典范,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今天的新中國必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義革命則肇啟于‘五四’運動。但若沒有當時的北京大學,就不會有‘五四’運動的出現。”[4]“北京大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的思想。”[5]在這方面,哈佛大學則更不一般,哈佛人常說:先有哈佛,后有美國。細細品來,此言不虛。哈佛大學最初是懷著救世濟民的抱負草創的,學院成立的初衷有兩個:一是為了增進學問以利于子孫后代。二是擔心從英國遷移來的牧師辭世后會給教會留下一批不學無術的牧師。[6]哈佛大學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她對于美國人追求真理品性的養成以及開拓進取精神的錘煉,其作用都不容低估。今天,哈佛精神已經具有了無比的感召力和穿透力,哈佛大學的光輝幾乎可以照耀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從歷史發展看,大學是社會上舉足重輕的角色。最早在意大利半島興起的中世紀大學使意大利成了文藝復興的基地;接著英國大學的興起使英國有資本號稱自己是“日不落帝國”;然后19世紀德國大學的興起使德國很快變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先國家;等到了20世紀美國大學的時代,則美國又成了世界第一。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的興起早于大國的強盛,它是大國強盛的基礎之一。
斯坦福大學的硅谷同樣是譽滿全球,硅谷動力也能讓世界盡人皆知,為世界著名大學指引了一條成功之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開辦的企業在1994年共有員工110萬人,年銷售額為2320億美元,相當于世界上經濟實力排名第24位的國家。”[7]
四、大學大在她有鳥瞰全球的大視野
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學者。大學從來都不狹隘,哈佛大學總是想方設法搜尋誰是填補某方面空白的最合適人選,然后盡量說服該人加入他們的隊伍。大學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著述,各個國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正在不斷繁榮,這一切都造就了大學的大視野、大智慧。
大學的大智慧體現在大學經常能以全面的、客觀的、敏銳的、睿智的眼光鳥瞰世間萬事萬物,引領時代潮流。大學之大視野體現在她是開放的、具有國際眼光,總是能追逐最前沿的思想;大學能高瞻遠矚、高屋建瓴地洞悉社會前沿,經常能夠在第一時間、以更準確的見地對世界變化做出反應,而且大學一般都能秉持公正、客觀和正義的原則。大學之大體現在她是自由、民主、平等和和平的最有力倡導者;大學之大體現在她更具有平等精神,是世界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園,在大學內,學者們能徹底實現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大學之大體現在她是常新的,永遠風勁帆直的,學者們總是在潮頭和浪尖上創造世界,她具有懷疑一切的膽識和氣魄,她從來就沒有半點懈怠,總是以精神抖擻的智者的面目微笑著面對生活。
五、大學大在她有
堅持真理、卓而不群的大性格
大學之大體現在她的大性格上,這性格使大學與眾不同,使大學神圣而令人向往,這性格也鑄就了大學的高貴、典雅,并同時為大學帶來了無盡的魅力。例如耶魯精神,據說越戰期間,美國政府責令高校對逃避兵役的入學申請人取消獎學金,對越戰退役人士則給予入學的優先權。全國多數“大學”都俯首聽命,耶魯卻能堅守自己的辦學理念,置該旨意于不顧。這就是大學的大性格,這性格使耶魯有了一點惟我獨尊的霸氣,有蔑視一切的大氣。20世紀80年代,哈佛大學的中東研究所主任被學校通報開除。解職的原因是他私自接受了來自中東某個國家的幾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而哈佛大學不希望社會誤認為哈佛替美國政府或者中東某個國家說話,哈佛是不會被收買的,她要堅持保持自己的獨立。
總之,大學之大表現在它是開放的,開放使她無所不包,所以大;大學之大體現在她是智慧的,智慧使她無所不知,所以大;大學之大體現在她是開拓的,開拓使她無所畏懼,所以大。
參考文獻:
[1] 丁學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1(3)
[2] 大學教育.蔡元培教育論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489)
[3] 復旦大學訪美考察團.為何耶魯是耶魯——耶魯大學考察報告[J].教育發展研究,2004(2)
[4] 陳平原.老北大的故事[M].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85)
[5] 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http://www.moe.edu.cn
[6] RichardNorton Simth. The Harvard Century .Simon and Schuste.1986(15)
[7] 許云昭,石歐.差距與超越——中美教育管理比較研究[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后記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