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技術作為
交叉學科的特點將越來越突出
教育技術屬于交叉學科,是連接教育、心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的橋梁。作為交叉學科,首先體現在它需要技術的支持,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支持。教育技術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科學和人工智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術應該關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學習。其次,教育技術作為交叉學科,體現在它融合了多種思想和理論。從教育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有教育理論、學習理論、傳播學、系統理論等。時至今日,隨著人本思潮的興起,各種學習理論雖然各執一端,但在教育技術領域內走向了融合,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而各盡其力。人們不僅關注個體的學習心理,還對學生之間如何協同合作、如何基于問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等進行著系統的研究。第三,教育技術交叉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其研究和實踐主體的多元化,協作將成為教育技術發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學設計、計算機技術、媒體理論等不同背景的專家和學者共同研究和實踐,開放式的討論與合作研究已成為教育技術學科的重要特色。
二、重視教育技術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術作為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交叉學科,需要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理論研究。目前,教育技術研究最前沿的兩個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和網絡教育,所有這些乃至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都強調對學習者學習的支持,即圍繞如何促進學習展開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們將會越來越重視教育技術的實踐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師培訓
支持學習首先是誰來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師培訓問題。世界各國都很重視教師培訓。2000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制定了“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基本標準”,其中規定了教師應該具備的教育技術基本能力,為了達到該標準需要對教師進行系統的教育技術培訓。此外,英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家也十分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
教學資源建設
在教學資源建設方面,特別是教育軟件的設計和應用方面值得我們重視。當前教育軟件的應用遠遠沒有達到我們所預期的效果。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存在科學性錯誤、適用性較差、交互性不強、制作欠精細、智能性欠佳等。隨著網絡技術、智能技術、代理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不斷地發展,新一代的以網絡為核心的智能教育軟件將在教育軟件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軟件業目前的困難,開發出適合學習者特點和需求的網絡教學資源,將成為資源建設中重要的研究任務。此外,為了使得教育資源能夠大范圍地共享和交流,網絡教育技術標準研究成為近幾年的熱點問題。2001年,在教育部的組織下,我國成立了現代遠程教育標準化委員會,專門從事網絡教育技術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工作。
學習支持
教育技術在研究與實踐中對于學生學習的支持給予了密切的關注,這種支持包括在信息技術背景下特別是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廣大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教師,能夠深切感受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只有他們才能根據實際情況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教育技術工作者應該為廣大教師提供各種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
三、對于計算機教育
應用的更全面的審視和研究
當前,世界各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研究和探索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我們在為這些做法欣喜之時,不得不冷靜地思考計算機應用于教育領域的若干問題,以期獲得對計算機教育應用更全面的理解。
應用的針對性:實踐證明,計算機并不是對所有學科和對象都同樣有效,特別是涉及到人文類或者培養個人情感方面的有關學科以及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學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計算機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針對哪些學科、知識點和學習對象而展開,應該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進行。
應用的條件:計算機應用于教育,應該考慮領導是否重視,資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師是否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技能,是否有足夠的教學資源來支持,是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等。而且,各個條件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對不同地區、不同學校而言,條件的標準和組合也各不相同。專門從事教育技術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選擇不同地區和類型的學校,通過充分的調研、實地考察和比較,進行科學試驗,并將成功經驗進行推廣。
應用的有效性:應用的有效性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利用計算機教育教學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學評價的結果作為主要參考。另一層含義是投入產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問題。對于前者人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于后者人們也越來越重視。但由于目前對計算機以及其他技術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問題還沒有實際的研究成果,這會造成人們投入的盲目性,而且還會阻礙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全面研究計算機教育應用的有效性將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
四、關注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對技術進行學習時的差異。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解決能力、創新思維、協作技能、信息素養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數字鴻溝,使所有的學習者應用技術進行有效學習,是環境建設和資源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其次,需要進一步研究技術環境下人的學習行為特征和心理過程特征,人與技術環境如何實現交互,什么因素影響學習者的心理(比如動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技術環境下學習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將不再只滿足于技術的簡單應用,適應性學習和協作學習環境的創建必將成為前沿研究的焦點。技術所支持的學習環境將真正體現出開放、共享、交互、協作等特點。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將更注重學習者內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會交互在學習中的作用。
五、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與支持
未來的教學設計將不僅重視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而且更重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支持。為了培養綜合素質的人才,教學設計將越來越關注課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而在整合過程中,如何設計研究型的學習活動、基于實際問題的學習活動、綜合型的學習活動、協作型的學習活動,以便讓學習者綜合應用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培養創新人才是教學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活動的設計將更加靈活和彈性化,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角色將更為突出,學習過程的支持研究將變得更為重要。
當前網絡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對于網絡課程和網絡教學結構還需要不斷研究、探索、實踐才能適應其迅速發展。網絡課程建設需要更加注重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組織和評價,尤其是形成性評價的設計。網絡教學平臺作為承載網絡課程的工具,應該支持更加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隨著網絡教學理論的深入研究,學習活動將更加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綜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