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勢下
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陷入困境的原因
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陷入生存危機、發展困境,究其原因,有經濟轉軌所帶來的體制性影響和地方財政投入不足等外部條件,也有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忽視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思進取等內部原因。
(一)政府對高校的投入嚴重不足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財政投入教育的經費非常有限,尤其是近幾年來,為了實現“兩基”,完成“普九”任務,經費投入主要投向了基礎教育,真正能投入高校的經費就非常有限。在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政府對高校的投入僅表現為發放人員工資,學校正常的運轉支出也要靠自己解決,至于高校的進一步發展,所需資金只能自想辦法。長期投入不足造成當地高校基建規模小、儀器設備總值小、圖書資料缺乏,學校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很多學校的生均建筑面積、生均圖書資料等很難達標。
(二)辦學規模小,辦學層次低,造成整個學校發展基礎薄弱
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大都位于大城市內。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遠離中心城市,辦學規模普遍較小,在校生規模在5000人以下的居多數,辦學層次大都局限在專科,少有綜合性的本科院校,尤其是師范專科學校幾乎全部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較小的辦學規模與較低的辦學層次,形不成規模優勢,在社會上也缺乏良好的美譽度。而高教競爭的加劇,使優勢高校的規模進一步膨脹,嚴重擠壓了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的生存空間。小規模、低層次的辦學條件只能使它們在一場不同級別的競爭中步步退讓。
(三)辦學觀念落后,專業設置脫離實際,培養出的人才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的需要
由于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信息不暢,思想解放不夠,有些高校得過且過,長期沿襲舊有的專業設置,不注重學科建設。在培養模式上粗放經營,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直接造成的惡果是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尤其是不能適應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造成學生就業困難。反過來,就業的困難再加上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崗人員收入偏低,又進一步影響了學校的生源,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報考外地名牌院校、爭取留在外地從事待遇優厚工作的思想,使本地考生也拋棄了當地院校,既使被錄取了,寧愿放棄復讀,也不愿上本地院校。生源的嚴重不足,影響了學校的辦學效益,使學校的發展資金更加捉襟見肘。
(四)師資隊伍建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普遍缺乏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高校發展的人力和知識基礎,沒有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一個高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人們常說“有大樓,更要有大師”。而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來說,基礎設施差,“大樓”不多,“大師”就顯得更加重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教師實際收入普遍偏低,橫向對比,在艱苦的條件下,付出了更多的勞動,卻沒有獲得更多的收入,反差明顯。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新崛起的一些高校,開出的待遇條件、提供的科研環境非常誘人,造成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大量優秀人才“孔雀東南飛”。流失了大量優秀教師,尤其是流失了大量優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后,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二、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經濟
欠發達地區高校生存危機的戰略選擇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雖然面臨諸多困難,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我們不能悲觀失望。發展中的困難要靠發展來解決,保持長久、持續、穩定的發展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照搬發達地區高校的發展模式,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到頭來也只能是貽笑大方。唯一的選擇是結合實際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既要保證當前的充分快速發展,又能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現在的發展不損害未來發展的基礎,是為未來的大發展做更充分的準備。
(一)正確理解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意味著:高校與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保持良性循環,創設和維護良好的地方高校發展環境,合理配置高教資源,使地方高校的發展充滿生機活力,實現高校的超前發展、連續發展、協調發展和整體發展。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四個層面
超前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一定階段上可能出現發展速度差,因此不能簡單對應,機械同步。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緩慢前進的過程,而高等教育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先導作用,決定了當地高校的發展應當適度超前,這樣才能提高起點,迎頭趕上,才能擺脫滯后發展、斷續發展,保持可持續發展。
連續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的發展任務較之其他高校而言,更加艱巨,不是一時的發展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困難,應當具有連續性,把各個“發展階段”有機地聯系起來。這些高校應當制定連續發展戰略,不斷調整發展的方向,鞏固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逐步縮小與其他高校的差距。正確認識發展的長期性和漸近性,急功近利,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曇花一現式的美景,艱苦的努力,連續不斷地點滴積累,才能實現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質的變化。
協調發展。高校的發展離不開與其他社會、自然要素的協調與平衡。就我國當前教育體制而言,高校的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地方的其他社會要素。沒有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地方高校的發展最終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難以保持發展勢頭。當地高校應密切聯系實際,為地方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智力和知識支持,與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新機制。
整體發展。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往往數量少,又被人為地條塊分割,造成不應有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整合當地高教資源,在經濟發達地區已成為一種趨勢。而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這項工作更應抓緊。能整合的要整合,不能整合的搞聯合,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在一個小地區形成一個高教產業優勢。現在有的一些地方已經作了很好的嘗試,高校聚集的大學城也不斷出現。獨木難成林,只有出現幾所具有競爭力的學校,出現一大群優勢學科,才能保證一個地區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三、當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
可持續發展戰略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
(一)更新辦學理念,重構培養目標
陳舊的辦學觀念是束縛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前進的一大絆腳石,觀念不更新,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辦學方向不會有質的改變。應深化教學改革,強化質量意識,逐步擯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觀念,樹立全新的終生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新觀念,形成教學相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新機制,使學生不但掌握精深專業知識,還要通曉廣博的社會自然知識,更要學會求知創新。這種復合型創新人才應是所有高校的培養目標,尤其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而言,更要堅定這樣一個目標,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把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定位為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
(二)整合當地高教資源,堅持低成本擴張
經濟欠發達地區一方面教育投入不足,造成高校經費緊張。另一方面,重復建設、資源閑置浪費的現象也十分突出。有的同一地區辦學層次相近、專業設置相近、功能相近的學校就有好幾所,分散辦學,形不成規模優勢,教育資源整合就非常有必要。通過資源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突出重點,形成拳頭,就可使高校的規模迅速膨脹,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投入產出比率。但應注意的問題是,資源整合不是盲目地擴大規模,堅持低成本擴張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有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為了擴大規模,提升辦學層次,不顧客觀實際,盲目合并,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人員和債務包袱,嚴重影響了今后的發展,雖然看似龐大,卻只是一個體弱多病的“虛胖子”,沒有發展后勁。整合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專業規模和學生規模決定了學校的規模,適度的規模才能保證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三)根據社會需要,調整專業設置
高校是一個加工廠,為社會提供人才產品。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是商品需求產生了商品供給,不是有賣的就有買的,而是有買的才有賣的,不是你能為社會培養什么人才,而是社會需要你培養什么人才。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活動量小,對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對較小,這樣當地的高校更應考慮在地方有限的需求中,需求的是什么專業的人才?符合地方的需要,你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銷售”出去,不然窩在家中,進行再生產就比較困難了。所以,一定要圍繞地方需求設置專業,尤其要設置一些應用型專業和特色專業,由注重規模效益進而轉向注重結構效益,建立起適應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專業結構。
(四)突出特色,建立優勢學科
客觀條件決定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不可能是個全能型的“選手”,和名牌高校的差距不是一時半載就能消除的。但在學科發展上應該有所側重,打造一些名牌學科,在單項比賽中就可以向名牌高校叫板,以名牌學科輻射、拉動其他學科,提高整個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名牌學科,需要名師帶動。就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造就名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由于自身在經濟條件和外部環境方面的劣勢,引進高水平人才是非常困難的。西部大開發中,有的地方提出“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口號,這一做法也許是當前我們解決高水平人才匱乏問題的現實出路。
(五)爭取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籌資渠道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情況,決定了其對高教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大增,高等院校的發展資金還得靠自己解決。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廣泛吸納當地社會閑散資金、外來資金,甚至海外資金,增加自己的辦學實力,一些地方高校在這方面已做了很好的嘗試,取得了一些經驗。要進一步深化后勤社會化改革,把后勤服務推向社會,減輕大學自身的基建負擔,同時,加強資源共享,減少重復建設和投資,使其可以集中財力用于學校其他建設,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現實發展中的資金困難。
總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雖然在前進中面臨著一些現實的困難,但只要制定好長期穩妥、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腳踏實地,長遠打算,發展空間還是廣闊的,發展前景還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