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不僅給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而且在職中生社會適應、職業選擇方面提出了新的課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就業制度的必然趨勢。近幾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就業壓力不言而喻。2003年高校畢業生212.2萬人,比2002年增加67萬人;2004年,畢業生280萬人,比2003增加68萬人。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引導職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盡快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角色”轉變,成為擺在我們執教者面前的重要任務。引導學生求職擇業,具備良好的擇業素質,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摒棄舊有觀念
什么是職業理想?職業理想是指對未來職業的一種規劃和構想,是對未來職業一份追求和向往。高尚的職業理想應當是把個人志向與國家利益、社會需要結合起來,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1835年,馬克思在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指出:“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使我們最有尊嚴的職業;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選擇一種能給我們提供廣闊場所來為人類進行活動、接近共同目標即完美境地的職業。”
現有社會形勢下,統包統分的就業制度已經一去不復返,一些大城市和高層次的用人單位經過多年的人才補充,需要已逐漸飽和,畢業生就業明顯呈現下降的趨勢,有些學生依然存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傳統觀念。這些舊有的觀念嚴重阻礙了職中生的就業選擇,其中常見的思想誤區有(1)重地域輕發展。據統計,全國就業難度最大的城市是杭州,其次是深圳、廣州、上海。部分學生以選擇大城市立足為目的,擇業以地域為主。(2)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初出校門學生,確定目標太高,脫離了實際,妄自尊大,忽視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3)金錢至上,只顧眼前利益。有些學生,只以薪水作為衡量自己是否擇業的標準,忽略職業的長足發展。(4)背靠大樹好乘涼。就業形勢嚴峻的今天,個別學生依靠家庭關系網得到工作和生活上的照顧,忽視自身素質的鍛煉和提高。這些舊有觀念嚴重妨礙了畢業生適應新的就業形勢的能力,畢業生必須糾正這些思想,找到與自己實際相符合的職業。
(二)具備及時調整自我的能力
初出象牙塔的學生,往往輕視社會的復雜性及深刻內涵,把自己的知識、能力當籌碼,挑三揀四,完全按自己的主觀意愿來看待,甚至企圖設計社會。有些求職者在選擇單位時,期望值過高或職業太熱門,導致求職失敗;有的學生對社會的條條框框產生抵觸情緒,不習慣于種種限制;有的學生甚至會好高騖遠,只愿做大事,不想做小事。作為老師,要指導學生具備及時調整自已的能力,降低自己設定的這些“高標準、嚴要求”,客觀地評價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的條件,根據各人的特點與實際,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單位。社會和自然塑造了人類,學生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組成,要充分尊重現實,正確對待自然與社會。
(三)具有市場意識,
在供需中找尋自己的位置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就業實行在國家政策指導下自主擇業的方式。企業進入市場,商品進入市場,人才也要進入市場。即將畢業的職中生,如果不想被歷史的列車無情地拋棄,就必須樹立市場觀念,努力去認識市場,適應市場。
鄧小平同志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生在校所學的各種文化知識,將來能否轉化為生產力,能否產生經濟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己是否具有市場意識。無論你的專業知識如何扎實精深,設計出來的產品如何先進完善,如果缺乏市場意識,不能轉化成暢銷的商品,仍然產生不了經濟效益。
市場經濟的供求規律影響著人才市場。供不應求,擇業范圍大,就業比較容易;供過于求,擇業范圍小,就業就相對困難。明白了這一市場規律,學生在求職擇業時就不會一廂情愿地“想當然”,不會只想著自己有什么學歷就應該得到什么工作,就應該有什么樣的待遇,市場從來也沒有什么“應該”的東西,它有自己不可逆轉的運行規律。供大于求的時候,求職要求太高,肯定無人問津。
(四)具有良好的心態
良好的心態從狹義上講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種放眼未來、目光長遠的心態,是對求職過程中的成敗淡然處之的平和心情。邁向社會的新人,面對激烈的職場角逐,遭遇到一些挫折肯定在所難免,這是人生的一次挑戰,這樣的挑戰在今后的歲月里還將不斷面對。平常心,表現出“去留無意,漫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笑對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種灑脫,一種坦然。平常心,還表現為腳踏實地的務實態度,不坐等機會和運氣的降臨,主動出擊,不放棄從基層做起的歷練機會,踏實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是金子,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閃光。
(五)樹立良好的敬業精神
對于即將進入社會的畢業生來說,敬業精神是進入社會前思想成熟的標志之一。是否具有敬業精神關系到其職業生涯能否順利,能否成才,事業能否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縱觀現代社會,各國都非常重視國民的敬業精神。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把員工的敬業精神擺在職業教育的第一位。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忠誠和熱愛,包括工作熱情、工作作風、工作方法等等。敬業就是要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保證工作質量,對技術精益求精,團結協作,公平競爭。我國各用人單位已越來越看重一個人的職業精神。各集團、各公司倡導各自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盡管其中說法各異,但共同的一點都包含著敬業精神:青島海爾集團的“無私奉獻,追求卓越”;廣州寶潔公司“正直人格,強烈的進取心,優秀的合作精神”;福建新大集團“愛黨、愛國、愛企業,創新的精神”。敬業是現在各用人單位都普遍提倡的一種意識,是中國現代企業精神的核心內容。對于剛出校門、毫無資歷和經驗的畢業生來說,首先獲得社會認可的工作素質就是敬業精神,職中生在進入社會之前必須具有這種素質。
(六) 培養艱苦創業的品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不能只靠引進外資,更需要一種精神,一種團結拼搏精神,一種艱苦奮斗精神。求職擇業,必須面向基層,做好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冷靜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與趨勢。比較完整的人才系統已經形成,它所需要的只是進一步的調整和提高,廣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在招聘人才時往往只對碩士、博士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人才感興趣,假如只把目光往這些地方看,必然會造成一些學生“就業難,難于上青天”的假象;與此相反,廣大的鄉鎮和生產第一線卻多年來未能接收到較大數量的學生,很多非國有企業還缺乏大量的高層次的專業和管理人才。這些地方各種科技文化人才比較缺乏,急需大批有才能的大學生去開拓,去創業。所以說學生建功立業的機會在基層,在第一線。
誠然,在基層創業是比較艱苦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艱苦的鍛煉,沒有工作經驗和能力的逐漸積累,又哪能做出成就和擔當重任呢?畢業生真正深入到基層當中,扎扎實實地工作,才會有收獲。
作為職中生,具備了以上的素質,加上合適的機會相信你在求職的路上可以少些挫折。求職是一朝一夕內完成的,但以后工作崗位你更需要扎扎實實的做,機會可以偶然間光顧你,你只有通過認真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它。愿每一個職中生在求職擇業的路上都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