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中的重癥,致命、致殘率均高。發生機制是因冠狀動脈內粥樣斑塊不穩定,破裂,繼而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使冠脈某支完全閉塞,血流中斷,發生該支嚴重缺血導致心肌壞死。缺血半小時左右心肌發生部分壞死,1小時左右心肌大部分壞死。心肌細胞壞死致部分室壁收縮,舒張功能受損,左心室體積形態改變(重構),影響泵功能,引起心功能不全。受損心肌引起電傳導不穩定,致嚴重心律失常。心肌間質充血、水腫,炎癥浸潤,壞死細胞溶解,形成肉芽組織,然后纖維化。大塊壞死累及心壁全層,喪失電激動,心電圖出現壞死Q波。波及心包可致心包炎,波及心內膜可形成內膜附壁血栓。心腔內壓作用下壞死心壁向外膨出,可導致心臟破裂或室壁瘤。
急性期病死率曾達30%~40%,經數十年的努力已明顯改善,但仍在5%~10%。病人發病急,24小時內,特別是發病1~2小時內死亡占全部死亡的半數。及時就醫,正確診斷,不僅可降低住院病死率,對病人脫險后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
分類
1.按病期分類,最常用。(1)急性期:指起病后1~2周,心電圖ST段上抬,出現異常Q波的演變過程。(2)亞急性或近期:指起病后2~4周,癥狀改善,心電圖ST段回到基線,酶恢復,可以在家按醫囑治療。(3)陳舊性:壞死需4~6周愈合,心電圖多留下病理Q波。及早治療部分病人不出現異常Q波或Q波逐漸變淺或消失。可以逐漸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宜參加劇烈運動或負重。
2.根據心電圖有無異常Q波,分為Q波梗塞和無Q梗塞。無Q梗塞病變范圍小,癥狀輕,病死率低,但容易發生再次梗塞,治療不應忽視。
3.根據有無心電圖ST段抬高,分為(1)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2)無ST段抬高的急性心梗。ST段抬高剛發病的AMI,是緊急再灌注療法或冠脈介入治療的指征,盡快使閉塞的血管再通。無ST段抬高的靠癥狀及酶學診斷,大多數用內科治療。
臨床表現
AMI病人中2/3并無嚴重冠脈狹窄,常因神經體液因素,使斑塊不穩定、破裂形成血栓致病。易發生在午前6~12時,如已有冠心病者不宜晨練。飽餐特別是過多脂肪餐、大量吸煙、飲酒、生氣、便秘使排便用力、沐浴水過熱、冷空氣等均易促使發病。
1.癥狀:多數病人突然出現胸悶痛,不同于一般心絞痛,時間超過20分鐘,達數小時。疼痛程度重,病人不安、出汗,有瀕死感。休息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常伴惡心、嘔吐。少數病人,特別是高齡、糖尿病、有過腦血管病的病人,急性心梗時也可以不覺得胸悶痛,而以呼吸困難起病;亦可因心律失常(如下壁梗塞急性期發生房室傳導阻滯、心動過緩致暈厥)起病。劇烈胸痛、嚴重呼吸困難、暈厥都應及時就醫。晚上發病也不要等到天亮!最好叫120急救車,因車上有心電圖及除顫器,可以早處理。
2.心電圖:對診斷意義大,又簡單,可在床邊進行。發病后最早出現T波高尖,繼而ST段上升,出現異常Q波。這些改變在數小時~數天內演變,具特征性。不僅能診斷AMI,還可以大致確定梗塞部位、范圍,估計患病時間。AMI是否能溶栓、介入治療,也要看ST段情況。病人應注意將平時的心電圖保存好,就醫時以供比較。有些病人有正常變異的ST段抬高,高尖T易誤診。
3.實驗室檢查:特征性的改變是血清中心肌酶增高,如肌酸激酶(CK)、谷草轉氨酶(GOT)、乳酸脫氫酶(LDH)。CK在發病3~6小時已增高,GOT遲些,LDH更遲。早增高者高峰也早,恢復也快。同時監測幾種酶,對判斷發病時間有益。AMI時CK等增高程度,對判斷病變范圍以及溶栓治療是否達到再通目的有用。近年來測血清肌鈣蛋白(CTnT)更敏感,血清肌紅蛋白起病3~6小時已升高,恢復也快。
如果沒有條件測CK,也可以測血白細胞、血沉,一般心絞痛時不增高。典型的病人根據癥狀、心電圖、血清酶可以盡快診斷。為了搶救瀕死心肌,分秒必爭地送往有條件進行再灌注治療的醫院。
治療
檢查與治療同時進行。積極考慮是否能在再灌注療法中受益,果斷采取溶栓或介入治療。同時毫不放松循證醫學已證實的有效治療措施。
中老年病人劇烈胸悶痛立即呼叫120車救護或立即送醫院。測得常規心電圖有ST段抬高或ST段下移或T波高尖或倒置,應立即給氧吸入。嚼服阿斯匹林300毫克。抽血送酶學檢查。建立輸液通道,以便用藥。亦可用葡萄糖—胰島素—鉀液滴注。
AMI早期死亡原因為室顫,室顫前常有室早、室速。及時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藥物,出現室顫需及時除顫,使病人轉危為安。
ST段抬高者發病3小時以內如無禁忌證,首選靜脈溶栓治療。因ST段抬高的病人,大多數存在形成血栓閉塞的有關動脈。3小時內多可成功溶栓,血管再通者達80%以上;超過6小時者僅能有一半成功;但起病12小時以內均可受益。溶栓藥物有鏈激酶、尿激酶、rtPA(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效果無太大差別。溶栓治療的禁忌證是易出血的病人,能導致出血,特別是腦出血。
近幾年對前壁廣泛心梗病人進行直接介入治療開通閉塞血管,獲得比溶栓更好的效果。且無出血之慮。但需在90分鐘內進行。要求有熟練的醫護人員和設備。如果病人于90分鐘內送不到符合條件的大醫院,則盡快用溶栓治療。
對無ST段抬高的AMI不主張急性期溶栓或介入治療。一般內科治療,預后較好。
在密切監測心律、心率、心功能情況下給抗缺血、抗血小板(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療。早期應用ACEI、β受體阻滯劑,經循證醫學證實能改善預后。近年來推薦用低分子肝素(LMWH),早用他汀類強化調脂治療。
康復治療及預防
過去對AMI強調絕對臥床數周,致使病人特別是老年人體力下降,發生褥瘡、骨質疏松、墜積性肺炎、下肢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高齡者往往因此臥床不起。目前主張早期活動和心理治療,認真執行二級預防措施及服藥。早活動、早下床,按個體情況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絕對臥床1天→床上洗漱→床上活動中小關節→活動大關節→下床大小便→扶床而行→走廊行走→上下一層樓。無并發癥者1~2周完成上述活動。如果活動時心率大于170—年齡(如70歲時大于100次/分),血壓下降,或出現心律失常、心電圖ST段下移,或有心絞痛,則減少活動量。
認真對待代謝綜合征(高血壓、高血脂、糖耐量降低或糖尿病、肥胖),戒煙限酒,可以預防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已有冠心病者可以減少AMI發病。三十余年前我院回顧性調查,發現AMI發病前常有近期心絞痛加重,安靜時亦發生心絞痛或新出現的心絞痛,當時我們稱之為“梗塞先兆”,強調及早治療可以使絕大多數病人不發生梗塞。目前對這類不穩定心絞痛病人應進行冠脈造影,介入治療效果更好。至于已患心梗病人,不要再患心梗非常重要。不論是否進行過再灌注治療、介入治療置入支架或搭橋手術,均不能一勞永逸。我們多次遇到出院病人帶2~4周藥,服完后自覺很好,擅自停用阿斯匹林、β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調脂藥,加上生活方面不注意(如抽煙、過累)而再次梗塞。醫生不應只重視介入手術,忽視生活指導。病人和家屬千萬不能太大意。藥物至少要備2周以上。不要等服完藥再去開藥而使藥物間斷。是否該停藥或有副作用時,要聽從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