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其水平的增高或降低都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影響。臨床以血脂增高對人體的危害最大,是引發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血栓性疾病、膽結石病、腦中風病的高危因素。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約60%的人超過邊緣性高血脂的標準。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變化,人群的血脂水平總體上在逐年升高。據2002年衛生部組織的“中國居民健康與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的血脂異常人群已達到1.6億,成人患病率達18.6%。
繁榮背后隱憂多
血脂異常的人多了,對調脂類產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調脂藥物的生產中去,各類調脂類保健品也如同雨后春筍般涌現。從全球來看,調脂藥近年來的增長率保持在25%~30%,2000年調脂藥的全年銷售額達159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治療藥物類別。2001年,調血脂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總量達到12~15億元,醫院處方用藥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但保健食品也從中割取了1個億的銷售額。按照美國血脂市場現狀,調脂保健品與調脂藥品應該是平分秋色。但現在中國消費者并沒有調血脂的迫切意識,往往病癥出現了才會求醫購藥,調脂保健品份額極低。正因如此,某些專家預測,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加強,以及加入WTO,在未來幾年中還會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調脂保健品前途無量。
調脂保健品市場的繁榮和美好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來分吃這塊蛋糕,也涌現出了許多利益主體,從而造成了企業和產品良莠不齊。有的企業沒有生產資質,也照樣上馬,產品粗糙,缺乏質量保證,甚至是三無產品。有的企業借促銷名義,推銷假冒偽劣產品,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有些調脂保健品擅自更改審批內容,虛假宣傳,宣傳內容嚴重超出國家批準的規定范圍;在廣告中用患者名義和形象做證明,嚴重欺騙、誤導消費者,給保健藥品市場帶來了混亂,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用藥安全。臨床上我們經常見到因服用成分不明確的調脂保健品帶來的有害事件。此外,也有些血脂異常的患者因迷信調脂保健品,沒有科學服用調脂藥,從而貽誤了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科學認識調脂保健品
調脂保健品已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醫學、社會問題。科學認識調脂保健品的真實面目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1.調脂保健品不是藥品,不能夠替代調脂藥物。保健食品與藥品有本質的區別,保健品立足于食品,體現在調節,只能起輔助治療作用,能降低疾病風險,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盡管已有一些資料證明某些單一成分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至今還沒有一種調脂保健品能和真正的調脂藥品相抗衡,也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調脂保健品可以降低冠心病、高血壓、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
2.調脂保健品用之不當,會產生毒副作用。任何一種保健食品從生產到投入市場,都必須通過國家衛生部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認可的有關機構檢驗。其功效成分的劑量通常只有OTC藥品劑量的1/3到1/4。但是,使用保健食品并不是絕對安全的。體質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的結果,國外流行的調脂保健品不一定就適合我國人群。另一方面,市場上的調脂保健品有些成分不明,潛在危險較大;有些添加中藥,如果不按照中醫理論運用,勢必給患者機體帶來傷害。臨床上,服用調脂保健品而誘發的疾病比比皆是,像腹瀉、肝腎功能損傷、免疫功能傷害事件、過敏反應等都經常見到。
合理利用調脂保健品
生活中,人們常常認為“是藥三分毒”,調脂藥毒副作用大,尤其是2001年拜耳公司“拜斯亭”事件更是余恐未消。因此有些患者血脂高了也不吃藥,只吃調脂保健品。其實,這就是對調脂保健品的錯誤運用。如何合理使用調脂保健品呢?這就要求:
1.普及血脂保健品知識。這是合理運用的前提,作為消費者應該充分了解調脂保健品的有關知識,要選擇那些功效確切、說明較詳細的保健品,使用之前要弄明白其成分、劑量、作用原理以及可能的副作用,不要盲目的跟著廣告走。
2.明明白白的消費。調脂保健品不是藥品。合理使用調脂保健品調節病前狀態,可以預防性地提供健康保障,但不能用其代替藥物治療。如果患者平時應酬較多,嗜煙酒,營養過剩,有可能發展為血脂異常者或輕微血脂異常者,可以適當服用調脂保健品。但如果血脂明顯升高,并發癥都出來了,還不吃藥治療,那就不對了。此時應該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服用調脂藥物。
3.根據自身的體質選用保健品。每個人在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年齡、血脂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性,選用保健品要實行個體化,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時而異,不能千人一方。
4.添加中藥的調脂保健品要充分尊重中醫理論。研究發現很多中藥,像大黃、虎杖、首烏、生決明子、蕃瀉葉、澤瀉、山楂、昆布、海藻、姜黃等,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但這些藥物類屬各異,藥性不同,并不適合于所有血脂異常的人。因此,一定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使用,結合患者特點,辨證選用,不宜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