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肺癌的診斷與治療
周圍性小肺癌是指病灶直徑小于3厘米的惡性結節。由于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和體征,在普通胸透或胸片時較難發現。而當患者自覺有癥狀,或胸片上有明顯異常時,往往已到晚期,或已發生了癌轉移,治療困難。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歷時8年研究小肺癌早期診斷指標獲得重要成果。研究人員聯合采用CT和磁共振成像技術,全面分析周圍性小肺癌的各種征象,并對反映其病理生物學行為的指標——微血管密度和P53蛋白進行對照研究,發現周圍型小肺癌某些CT和磁共振的征象與P53蛋白具有相關性;長期隨訪發現,周圍性小肺癌具有分葉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和高水平的微血管密度等特征者,具有較高的轉移傾向和不良預后。本項研究有利于小肺癌的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同時可指導臨床恰當選擇小肺癌的最佳治療時機。
微創可調生長閥治療兒童脊柱側凸安全有效
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微創可調型生長閥,治療嚴重的兒童特發性脊柱側凸畸形,取得較好效果。
兒童脊柱側凸畸形治療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由于兒童成熟度低,脊柱特別是前柱的生長潛能較大,如果采用一次性終極矯形融合手術,一方面對患兒軀干的生長勢必造成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是使椎體的發育提前停滯,也會影響到椎管結構的發育,對兒童神經功能發育有潛在影響。因而,自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生長閥技術,以圖解決治療和兒童生長的矛盾。此次解放軍總醫院設計的微創可調型生長閥具有安全性高、可調性好、微創的特點,在局麻下1厘米切口即可完成操作,同時可以縮短延伸間距時間,做到少量多次;年齡較小的患兒配合基礎麻醉也十分方便。
新“生物導彈”直指原發性肝癌
由第四軍醫大學、成都華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治療肝癌新藥——碘131美妥昔單抗注射液不久前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管理局頒發的生產文號,這是全球第一個專門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單抗導向同位素藥物。
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肝癌發病隱匿,發現時往往已失去手術時機。因此,尋求安全有效的其他治療途徑十分重要。據第四軍醫大學細胞工程中心主任陳志南教授介紹,美妥昔單抗對肝細胞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以引導碘131發射高能β粒子殺傷癌細胞,同時避免對健康細胞的嚴重損害。由美妥昔單抗和碘131組合在一起組成的“生物導彈”,經臨床驗證效果良好。其一周期臨床有效率為16%,臨床控制率為80%;兩周期臨床有效率為27%,臨床控制率為86%;中晚期肝癌患者兩年生存率為42%,32個月的生存率為31%。與傳統的手術治療相比,注射碘131美妥昔單抗,只需在患者股動脈打開一個米粒大小的創口;與介入化療相比,注射碘131美妥昔單抗后引起的嘔吐、脫發等副作用較小。
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不治之癥
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是一種神經系統運動神經元細胞逐漸退化死亡的疾病,大多數病人發生于20~80歲之間,平均57歲,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而言,從癥狀開始發生到死亡大約為2~5年。患者大多從一側肢體起病,繼而發展為雙側。臨床表現為四肢肌肉逐漸萎縮、無力,直至癱瘓。晚期病人容易發生呼吸衰竭和吞咽困難,最終因肺部感染,病情迅速惡化,全身肌肉極度萎縮,痛苦而終。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其中有5%~10%的病例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神經干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增殖和更新能力,并具有多分化潛能的原始神經細胞。由于正常成人中樞神經中含量甚微,所以中樞神經損傷后自體修復困難。武警總醫院神經干細胞移植科將經過分離、培養和純化的神經干細胞,移植到患者病損或受損的腦組織,可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代替或修復損傷的神經細胞和結構,治療肌萎縮髓側索硬化癥取得明顯療效。
武警總醫院神經干細胞移植科近幾年來,還為100多名因腦出血、腦梗塞、腦外傷、脊髓損傷后癱瘓、失語、失憶和腦癱瘓患者實施了神經干細胞移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