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師,在教學與寫作上都挺有成就。但面對鮮花和掌聲,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兢兢業(yè)業(yè)地教書育人,爭分奪秒地讀書寫作,案頭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上中學的女兒覺得爸爸也算功成名就,見他比以前還“拼命”,有些不大理解。一次,女兒問爸爸:“許多人不及您一半,卻整天打牌,無所事事,您已經(jīng)那么優(yōu)秀,為什么這樣努力呢?”這位父親對女兒說:“你錯了,其實爸爸很平庸。”女兒奇怪了:“您的課那么受學生歡迎,全國十多家報刊上常常有您的文章,還獲過那么多獎,許多人都崇拜您,怎么能說平庸呢?”父親搖搖頭:“崇拜我的只有三種從:一種人是出于禮貌而尊敬我;一種人是自己暫時還沒有作出什么成績,站在低處仰視我;一種人他們的崇敬只在嘴上,心里并不是那么回事。當然,多少我也作出了一點點成績,然而,在教育方面比起當今的李吉林、魏書生等一些名師,在文學方面比起當今的錢鐘書、余光中等一些大家,我平庸得不能再平庸,與孔子、蘇軾、雨果、海明威這些先圣相比,我更是什么也不是。”女兒說:“您對自己太嚴格了,您整天這樣忙,不覺得累嗎?生活得快樂嗎?”父親反問道:“你看我什么時候有過不快樂嗎?人生真正的快樂,是為達到心中的目標不斷地追求,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不懈地努力,每接近理想一分快樂也會增加一分。”女兒被父親的話感動了:“我能問您最后一個問題嗎?您認為您的努力會達到大師們的那種境界嗎?”父親沉思片刻說:“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
是的,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必定會有所建樹,一個有所建樹的人,總覺得自己眼下是平庸的,然而,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往往就是這樣的“平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