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基礎教育要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這一新課程教育理念,對我們學科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營造氛囤,培養創新勇氣和膽量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師生互動。在互動中平等和民主是推進師生交流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投資,把親切、鼓勵、信任和尊重的情感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養成不怕出錯、敢于創新的良好學習心理,這樣,學生才能有創新的勇氣和膽量。譬如:課堂討論,人人都應有發言權,講錯也不要緊,鼓勵學生敢于發言,積極爭議;批改作業,要善于發現學生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如在作業后寫一些精妙的評語:“這個方法妙”、“方法很正確,計算能力再提高點”;課后輔導,多與學生交流,多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學生,給學生創造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看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培養了創新的勇氣和膽量。
二、創設情境。培養創新興趣和欲望
在教學中要滿足學生需要,讓學生愿學、樂學,因而要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集中注意力,處于思維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思維的火花。
1.創設生活情境。教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它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課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有現實意義的趣味輔助材料,為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情境,編制數學應用題,如“概率”一節教學中引入問題:10張獎券中有3張中獎券,每人購買1張,則前3個購買者中,恰有1個中獎的可能性是多少?從一副撲克牌(共52張)里,任意取4張,求抽取的是J、Q、K、A的可能性多大……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創設動畫情境。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形象直觀,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學習棱錐的體積公式時,自制多媒體課件,將棱柱分割成三個棱錐,用動畫的形式演示給學生看,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問題:“這三個棱錐的體積有何關系?它們與棱柱的體積關系又如何?”接著分析剛才是分割的過程,若將它還原,則是補形的過程,它是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常用方法。創設這樣動畫情境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創新品質。
3.創設質疑情境。有疑就會積極思考,努力探索。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讓學生敢于產生疑問,勇于探索,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創新的機會留給學生,如講解選擇題:“已知A、B、C、D為同一球面上的四點,且連接每兩點之間的線段都等于2,求球的半徑。”首先學生使用常規解法,較難完成,老師啟發學生如何克服思維定勢,打破常規思維框架,采用較簡單的方法來解決這個不需解答過程的問題。提示補成一個更特殊的幾何體,即球的內接正方體。學生在討論與分析中,拓展了創新空間,獲得創新的思維。
三、改進方法,培養創新意志和能力
創新意志是在創新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那種自覺的、頑強的、勤奮的甚至冒險的精神,要通過一系列的方法改進,特別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達到創新能力的提高。如解一道數學題,有的同學找到一種解法就感到滿足了,而有的同學卻不然,要找到第二種、第三種或是更多的解法,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韌勁,這就是一種創新意志,當然這些第二種、第三種甚至更多的解法,要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重視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如講解習題:已知f(x)=根號下1+x2,a、b為相異實數,求證|f(a)|-f(b)|<|a—b|。可引導學生從代數、三角、幾何中的不同方面去思考分析,從而得到不同的解法,這樣加深了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