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年人口呈不斷增加的發展趨勢,解決老年人特別是喪偶老人的孤獨和照料問題,已成為社會和家庭的一大難題。因此,老有所養、老有所伴問題也越來越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
社會的進步顯示出更多的寬容,在這種氛圍下,越來越多的喪偶老人選擇了“搭伴養老”,他們把“搭伴養老”、“走婚養老”和“代際婚姻”等再婚方式作為自己繼續構筑新家庭的模式,人們對老年人未婚同居的現象表示理解和接納(起碼是不干預),喪偶老人也不再拘泥于傳統固定的家庭模式,不再用惟一的模式去禁錮自己,他們開始大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婚姻方式,在乎自己的真實感受,尋找最適合的方式重組自己的“家”。
人們的觀念在不斷地改變著,正是這種人文氣候,給了婚姻及養老模式以多元方式存在的可能性。但是,事情的兩面性又提醒我們,越是寬松的氛圍,越是無人阻攔,選擇“搭伴養老”就越要三思而行,因為缺乏感情基礎的任何婚姻形式都是脆弱的。
“搭伴養老”是指老年男女雙方未進行結婚登記而生活在一起,實現晚年相互照料的一種老年再婚生活方式。“搭伴養老”實質上涉及的是老年婚姻和養老照料兩個方面的問題。那么,喪偶老人走出空落落的單身生活,為了晚年養老和相互照料,選擇異性伴侶未婚同居,這究竟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無奈選擇呢,還是前衛時髦的婚姻方式呢?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29億,未婚者212萬人,占1.6%;有配偶者8616萬人,占67.1%,其中初次結婚有配偶者8106萬人,占63.1%,再婚有配偶者509萬人,占4.0%;離婚者84萬人,占0.7%;喪偶者3885萬人,占30.6%。我國老年人口的婚姻特點是:初婚有配偶的比例高,結婚后離婚和分居的比例低,多數人都處在夫妻婚姻家庭構成之中。再婚比例低,未婚、離婚率低。作為自然規律,隨著老年人壽命的延長,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口喪偶率高,使婚姻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影響,這也是人們十分關注老年婚姻及高齡老人生活照料問題的原因。
對于老年人來講,他們選擇“搭伴養老”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老,為了驅除喪偶后精神上的寂寞孤獨感,為求生活上相互照顧而選擇走到一起。怎樣適應一個新伴侶不可小視,他們不希望再婚給自己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更不希望因為另外一個人走進自己的生活而影響自己多年形成的習慣及家庭關系。未婚同居式的“搭伴養老”是有風險的,抱著不同的目的搭伴走到一起的“夫妻”,不一定實現晚年生活上互助、經濟上互補、感情上互融的。因此,所以“搭伴養老”不一定能持久,法律上也無保障,如果出現問題,最后受傷害的還是老年人自己。“搭伴養老”離不開愛情這個婚姻基礎,這就是愛情和養老的辯證關系。
針對“搭伴養老”的風險,有人提出:可以寫一份具有法律意義的協定書,讓雙方簽署,以此增加老人同居的穩定性。但是,如果沒有愛情為基礎,只是一紙文書的協議又有多少作用呢?正因為此,“搭伴養老”不可能成為老年人的主流養老方式,社會可以寬容,但不宜提倡,更不可能成為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
相信選擇“搭伴養老”方式的大多數老年人知道這樣兩句名言——“幸福的夫婦生活必須建筑在愛情的基礎上”(【法】盧梭);“沒有愛情的婚姻并不是真正的婚姻”(【俄】列夫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