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搬進新家時,就有同事給我善意的忠告:當心鄰居。既有論點,就應該有論據支持,于是便生動地講述了他所經歷的鄰居三、兩事,讓我體會到的確不大好相處。
不出同事所料,開始見到新鄰居時,我的確有“冷”的感覺。那天,我抗著一個沉重15公斤的大液化氣罐,氣喘噓噓、汗流浹背地艱難攀登,可人高馬大的鄰居空手從我身邊輕捷如燕地走過,并沒有相助的表示。我很失望,變心生芥蒂,原本實施的“睦鄰計劃”也因此擱淺。近在咫尺還是選擇審慎處置吧,我決定不卑不亢、不咸不淡、不即不離。
時間神奇,它能悄然地改變一切。隨著與鄰居交往頻率的增多,我隱約覺得鄰居并非黑白照片上的人——只有眉目,感情蒼白。一件小事深深地觸動了我,恪守的“距離”幾乎被它顛覆……
一天晚上,樓道的燈壞了,恰巧那幾天我工作繁忙,加班加點,每每深夜歸來,四周黑呼呼的,伸手不見五指,行走起來非常不便??龋 澳慨敯堤幉簧鳌保抑缓每目呐雠龅卦诤诎抵忻髑靶?,對此不免心生怨氣。鄰居的工作恰好是電工,在國有企業管理模式下,拿幾只免費燈泡實屬小菜一碟,而換個把燈泡更是不足掛齒的區區小事,為何遲遲無作為?這樣一想便真的不滿起來。
隔日,我負氣買回幾個燈泡,臨時更換和長期備用足已,還準備拿出個榜樣行為來羞煞鄰居。當我找來三個椅子,玩雜技似地疊成一個“品”字,欲登高換燈泡時,鄰居走出門來說道:“已經換過了,我家也需要照明,圖的是個大家方便。”撥動開關,明晃晃的燈光一下子照亮了樓道,也在瞬間驅散了我心中的抱怨情緒。我忙連連道謝,掩飾地抓起一塊抹布,順手把樓梯扶手擦了一遍。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這位鄰居不想我認為的那樣自私,反倒具有寓熱于內、不事聲張的性格特點。一個小小燈泡使我們兩家開始了走動,真好像是“打破堅冰,兩岸通航”一樣,從此后你來我往,關系融洽了許多。不論我家有什么難處,鄰居總是不請自到,那股樂于相助勁兒很是讓我感動。我也“投桃報李”,極盡能力回報之,讓鄰里之間多一份溫暖。
對鄰居從誤解——理解——和睦的過程,使我悟出了鄰里相處的道理。筆者到過黃山、泰山,登山之際興致高昂,總是情不自禁地對著崇山峻嶺喊上幾嗓子,你喊什么,大山就回應什么??梢娀芈暡⒎强昭▉盹L,而是你自己喊出來的。其實,鄰里相處的過程就像這回聲,你持有怎樣的態度,對方就反饋給你什么?睦鄰的主動權就你自己的手中。遇到事情主動上前多承擔一些,就沒有處不好的關系。而那種單等別人送來“秋波”,苛求別人高姿態,恰恰是人際關系中的被動表現。懷著一顆善良的心,做出友好的表示,就是喊出你心底的聲音,相信鄰里之間的關系前景定會如你所期待的那樣和諧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