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身為中國專家組成員赴非洲執行援外任務,從揚子江邊來到尼羅河畔。古老的尼羅河,非洲人稱其為母親河。因為她像慈母一樣,用甘甜的乳汁養育著兩岸億萬兒女。為了報答母親河的恩賜,每年七八月雨季來臨之際,兩岸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感恩節活動——為尼羅河“娶妻”,以表衷心謝意。古埃及時代,每逢感恩節,要在全國挑選一位妙齡女郎,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鼓樂歌舞的船上,眾人虔誠地將女郎拋入波濤洶涌的河中,作為嫁給尼羅河的“新娘”。這種用真人獻祭的習俗,直到公元10世紀,埃及全民皈依伊斯蘭教后才廢除,而換成用石膏制成的模特代替真人。
第二年的感恩節,我被好客的黑人朋友邀請去觀光。在熱鬧非凡的游行隊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群身穿古代法老時期服裝的小伙子,其后是“祭司”和“新娘”乘坐的是古色古香的法老馬車。“祭司”身材魁梧,頭戴黃色方巾,身穿白色絲袍;“新娘”高挑靚麗,身著法老時期的古裝,金色的頭冠,紅色的領圈和腰帶。12位“侍女”和12位“騎士”組成的儀仗隊護衛著馬車前進。隨后是軍樂隊方陣,4輛花車和數百名青年男女組成的文娛大軍,在非洲民族打擊樂的伴奏下,邊行進邊表演各種民間歌舞。
輕歌曼舞的游行隊伍浩浩蕩蕩來到河邊停下。在“侍女”和“騎士”的保駕下,“祭司”和“新娘”棄車登舟,隨后駛向河心一艘豪華游艇。這艘游艇上下兩層,氣派非凡,古裝武士持戈林立,“戒備森嚴”,號稱“法老船”?!凹浪尽焙汀靶履铩睋Q舟后,在鮮花叢中的“寶座”就坐。接著,男女演員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跳起祭神舞。舞畢,“祭司”和“新娘”手牽手,由“侍女”與“武士”前呼后擁來到船舷。此時,只見“祭司”權杖一揮,眾人把手中一束束鮮花拋向河面,“新娘”就隨著“花流”縱身躍入波光粼粼的河中。
我不禁心頭一緊,非常吃驚地問,怎么又“復古”用真人來“獻身”?!陪同的主人笑著告訴我,不必擔心“新娘”會淹死,因為她是埃及著名的潛游選手,曾經兩次榮獲過全國冠軍。果不其然,不一會兒,“新娘”如出水芙蓉露出浩瀚的河面,輕盈地游向船舷,艇上放下舷梯,“新娘”在眾人的掌聲、歡呼聲和鼓樂聲中,由“祭司”接上游艇,熱鬧而隆重的“婚禮”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