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年(1653年),清世祖得一西洋小自鳴鐘,“以驗時刻,不離左右”。康熙年間,清圣祖在內府創設自鳴鐘處,倡導學習西洋鐘表輪環、發條等機械原理,并將先祖遺留的廢舊鐘表“書行修理,使之皆準”。那時,除清圣祖本人外,連王子們也“皆得自鳴鐘十數,以為玩器”,可見數量逐漸增多。然而,自從乾隆繼位后,由于擴大了和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貿易,流傳到廣州的鐘表就更多,據稱每年約有幾千只。
在清廷收藏的所有歐洲鐘表中,以英國倫敦鐘表為最多,其數量遠遠超過法國、瑞士等國。1933年,故宮博物院出版了由故宮印刷所印刷的史密斯的英文專著《故宮收藏鐘表目錄》,其中記載,僅18世紀的英國鐘表就有約70件,它們出自于約30位鐘表匠師之手。此外,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吉利國王喬治三世派遣特使馬嘎爾尼訪問中國,于8月21日抵京。特使帶來了倫敦匠師費爾利邁、克拉克制造的音樂座鐘、天體音樂鐘以及皇家鐘表匠師埃利科特斯制造的金秒表,作為贈送給乾隆和當時在清廷供職的傳教士羅廣祥、法國畫家波雷特和音樂家格蘭姆蒙特、意大利機械師阿丹托達等人的禮物。
在當年清宮收藏的倫敦鐘表中,以詹姆斯·考克斯的作品為最多,據史密斯記載,約近20件??伎怂故牵保甘兰o專門制造出口東方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倫敦鐘表匠師,他逝世于1788年。考克斯不僅制造鐘表的技術高明,而且熟悉東方藝術,擅長以鹿、梅花等設計成具有中國風格的座鐘,有的鑲嵌以珍珠、寶石,又飾以鍍金和琺瑯彩繪,風格富貴華麗,適應了清廷的需要,備受歡迎?!板兘疸~鳥籠音樂鐘”是他的杰作,高2英尺6英寸的鍍金鳥籠四周,裝飾著12根象征勝利的鍍金棕櫚樹支柱,樹端又飾以菠蘿。鳥籠的頂端有一可以轉動的星座,鳥籠的底座為八音盒,上面描金彩繪花卉圖案,正面鑲嵌以小表。用鑰匙啟動開關后,籠中用·制成的小鳥搖頭擺尾,婉轉鳴啼,展翅跳躍在鍍金的兩根橫木上。從鑰匙上的銘文知悉,這是考克斯在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制造的。除了考克斯外,另一位主要的倫敦鐘表匠師就是威廉森。他發明了走時準確的天文時鐘以及標明日期、星期的日歷時鐘。威廉森在1775年(乾隆四十年)制造的一對“鍍金寶塔音樂鐘”的造型為八邊形的寶塔,高約3英尺,具有中國藝術情調。在兩層寶塔的屋脊上,各飾以鍍金的龍,并在屋檐上各懸掛小鈴鐺,總計共有16條金龍和16個鈴鐺。寶塔的梁柱也以棕櫚樹組成,在底層寶塔的墻面上裝飾鏡子和琺瑯彩繪風景畫面。
現在,故宮博物院奉先殿的鐘表館里陳列著18世紀流傳到清廷的各式英國鐘表。這些風格華麗而又引人入勝的鐘表,不僅展示了18世紀英國繪畫、金屬工藝、雕塑、機械、音樂、琺瑯、首飾、玻璃等方面的高超技藝,而且也是18世紀中、英兩國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