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藏傳佛教寺院流行著一種畫在布上或絲織品上的宗教畫,這種畫藏語稱作“唐卡”。在佛殿里,眾多的唐卡夾雜在法幢、經幡之間,從屋頂垂下,對殿堂起著十分重要的裝飾作用。
藏傳佛教的絹繪帛畫在唐、宋時期已有創(chuàng)作,明代獲得較大的發(fā)展。現今最古老的唐卡保存在西藏的薩迦南寺,這些帛畫產生于公元10世紀的五代時期。在藏區(qū),最初的唐卡為正方形,以后則幾乎全是長方形的了。唐卡的長度通常在2~3市尺之間,由于畫幅的限制,唐卡不便反映宏大的場面,因此,繪制諸佛、度母、本尊和護法神的供養(yǎng)像就成為唐卡的側重。不過,唐卡也常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把多幅畫面連貫起來,敘述佛和高僧們的故事。如在藏傳佛教寺院中常見的《佛本生記》,就是用100塊唐卡組成的。其他如達賴喇嘛傳、班禪大師傳、蓮花生祖師傳、薩迦五祖?zhèn)鳌⒆诳Π蛡鳌⒏呱桌瞻蛡鞯龋际翘瓶ū憩F的內容。
藏區(qū)有許多精于繪制唐卡的藝匠,由于唐卡是供奉膜拜的對象,藝匠們把藝術創(chuàng)作當成一種佛教功德。在這種觀念指導下,每幅唐卡都是精湛之作,絕少粗制濫造。唐卡藝匠有藏西、藏東和藏中三個流派。藏西派受印度繪畫風格的影響,女性人物眉如柳葉,眼閃秋波,鼻梁高挺,特別是寬臀、細腰和胸部高隆的形象,頗有古印度秣菟羅藝術的風韻。藏東派受中原地區(qū)山水花鳥畫的熏陶,作品明快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情調。以拉薩地區(qū)為代表的藏中派作品,既不像藏西派那么具有宗教理性色彩,也不像藏東派那么渲染,而是兼收并蓄,別成一體。
唐卡的畫幅有小有大,相差懸殊。小的唐卡長僅5市寸,可以藏在手掌里,就在這小小的一片畫布上,依然是構圖嚴謹,達意暢神,工筆細膩,纖毫畢見。有的唐卡碩大無比,寬有10多米,長達三四十米,在藏傳佛教較大的寺院里都珍藏著這種大唐卡,按照慣例,只在某個宗教節(jié)日才為僧俗展出。這種活動俗稱“曬大佛”,是一種十分壯觀的宗教祈禱儀式。清晨,天色未明,山頭上還掛著薄霧,寶殿前就燃起熊熊篝火,僧侶們吹響陣陣法樂,從寺院通往曬佛臺的路上,已經擠滿了人群,牧人們嘴里不停地念著“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真言”,在心靈的震顫中等待那莊嚴時刻的到來。天邊晨曦已露,朝霞為山頭披上玫瑰色彩,隨著一聲法號長鳴,身著袈裟的數百名僧人合力肩扛一長卷唐卡從山門走了出來,然后沿著蜿蜒的山路緩步前行。身穿法衣的大法臺率領著數百名僧人緊隨其后,高聲誦經。路旁,觀禮群眾紛紛向尚未展開的巨卷拋灑青稞和炒面,不時有成年男人加入肩扛的行列,婦女們連忙抱起自己的孩子,讓襁褓小兒用頭去碰一碰,祈求佛陀降福。山坡上繚繞著吉祥的松煙,曬佛臺前人山人海。在一片誦經聲和嗩吶聲中,大唐卡由僧人們順著山體斜坡漸漸鋪掛下來,佛像上蒙著的黃色帷幔被徐徐拉開,五彩綢緞堆繡的大佛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幅巨像可能已存世幾百年了,每年只有此刻才一展佛容。法號再次吹響,人群再次鼎沸,牧人們把挽成一團的哈達投向佛體,信徒們謙恭至極地匍匐在地,在祈禱聲中連連頓首。在鼓聲、鈸聲和唱經的聲浪中,牧人們進入了這震憾心靈的宗教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