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使,赴日本議和。1895年3月14日,李鴻章率其子李經芳、伍廷芳以及顧問科士達(美國前國務卿)等人,分乘兩艘德國輪船,前往日本馬關(今日本山口縣下關市),談判議和。
3月19日,李鴻章一行到達馬關,住在引接寺,距談判地點春帆樓近在咫尺。1895年3月20日談判正式開始,在首次談判中,日本談判代表伊藤博文向李鴻章提出了苛刻的停戰條件,聲稱不接受將增兵再戰,而李鴻章則希望日本能有所讓步。
就這樣,談判一直持續到3月24日,雙方仍未達成一致。當天的談判結束后,滿懷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返回引接寺,就在李鴻章的轎子快到驛館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個持手槍的日本男子,隨行保衛人員還未來得及反應,那人照準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流滿面,當場昏厥過去。
面對突如其來的事件,擔任保衛任務的日本警察大驚失色,紛紛拔劍抽槍,沖向刺客。刺客迅速逃入路旁一家雜貨店中,躲在柜臺后面開槍拒捕,幾經搏斗,終被擒獲。
眼見主人遇刺,李鴻章的隨員趕快將他抬回引接寺住處,隨行醫生立即對他進行詳細檢查,發現一顆子彈打中了左邊顴骨,傷口在左眼下一寸左右的位置,子彈雖然留在了體內,但沒有傷及眼睛。李鴻章蘇醒后,堅決拒絕醫生做手術取出子彈,法、德等國醫生也堅決反對手術,理由是既然這顆子彈對李鴻章眼睛的正常工作無礙,不如暫時留在體內。他們擔心,如果貿然開刀,將會危及李鴻章的性命,于是決定敷藥治療。
李鴻章馬關遇刺的消息傳開后,全世界輿論嘩然,不少國家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日本政府也一度頗為恐慌,首相伊騰博文、外相陸奧宗光等人前往引接寺查看李鴻章病情,明治天皇派出御醫為李鴻章醫治槍傷,并詔諭要嚴懲兇手。明治天皇還諭令馬關全境戒嚴,李鴻章下榻的引接寺周圍更是軍警林立,如臨大敵,氣氛十分緊張。
經治療,李鴻章漸漸傷愈,談判繼續進行。受刺殺李鴻章事件的影響,日本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但對中國向日本賠款白銀2億兩,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條件表示不再讓步。伊藤博文限李鴻章對和約草案做“允”與“不允”的答復。日方還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同意簽約。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行刺李鴻章的兇手,名叫小山六之助,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他曾公開宣稱:“日本放棄占領北京,是日本的恥辱,同中國講和現在為時尚早。”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爭進行到底。被捕后,作為國事犯受審,被判處無期徒刑。然而,1907年8月,小山六之助服刑僅12年,日本當局就以“在監獄表現好”為由,將其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