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企業家感嘆:企業越來越難做,利潤越來越薄。那么,究竟有沒有既清閑又能賺大錢的辦法?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理事長李海艦教授語出驚人:“能!越是清閑掙錢越多,掙錢越多越清閑,這是大企業家的最高境界。”
游戲規則變了
李海艦認為,做企業,“玩”是最高境界。企業賺錢有三種境界:第一種是辛苦但不賺錢;第二種是越賺錢越辛苦,越辛苦賺錢越多;第三種是越清閑賺錢越多,賺錢越多越清閑。從企業角度來說,讓能人、資本、制度、體系等為企業工作,就能做到一次勞動,多次收獲。
現在社會的發展,一切都改變了。過去,一些企業家非常成功,如果現在仍延續過去的經驗,就會失敗,過去成功的經驗有可能就是現在發展的障礙。因為時代變了,游戲規則變了。因此,要從不同的層面找戰略安排、占領制高點,一旦找到了,獲得利潤就非常輕松。
“虛”優于“實”
從產業層面來講,抓管理重在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這是企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如產業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實業,生產彩電、冰箱等等;一類是“虛”業,如教育、研發、培訓、媒體等等。現在,從整體來講,實業市場普遍供大于求,價格不斷下降,競爭日趨激烈,利潤越來越少,微利甚至虧損。而“虛”業市場則普遍供不應求,價格不斷上漲,需求者之間激烈競爭,導致這個領域高利甚至暴利。以教育為例,整個社會資源向教育傾斜,名牌小學、中學、大學擠破“門檻”;清華的EMBA一年的費用就要20多萬,讀完需要五六十萬,仍有人擠不進去。再就是媒體,這些領域的特點就是靠無形資產來支撐。現在看“虛”業很厲害,實業的利潤空間則非常小。
此外,利潤區間經常會發生變動。價值從生產領域轉向銷售領域,單就制造業而言,制造業賺的錢占整個利潤的1/10,銷售領域占9/10;近幾年,利潤又開始從銷售領域轉向消費領域,現在賣手機的不大賺錢了,而消費領域的電信賺錢,大約也是1∶9的關系。有關統計數據表明,在汽車業,賣汽車和消費過程中的保險、維護、燃油等賺取的利潤之比為1∶4.7。
判斷一個行業景氣與否,宏觀上有兩個指標:一看這個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份額是變大了還是小了;二看增速,是快了還是慢了,要判斷其價格走勢,如果走高,則表明這個產業有潛力。
“快”強于“慢”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快就是周期短的產業,慢就是周期長的產業。從前,一個產業可以做一輩子,現在,可能兩三年就不怎么賺錢了。這就表明產品生命周期變短,其背后是技術生命周期開始變短,知識生命周期變短。
農業產業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效益最差;后來發展工業經濟,一月為一個周期,效益比較高;人們發現還不行,就出現了以一天為周期的服務經濟,這在發達國家較為典型,國民生產總值的80%以上來自服務業。現在,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服務業也不賺錢了,開始從中分離出體驗經濟,它以小時為周期。有人預測,到2015年,美國以休閑娛樂為代表的體驗經濟將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
誰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滿足客戶的第一需要,誰就“贏”了。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這就是“贏家通吃”。因此,做企業做強做大還不夠,還要做快。
企業如何做快?是許多企業家關注的重點。李海艦認為,企業要實現模塊化生產。就是把整個產品分解,需要什么產品,一組裝馬上就能滿足顧客要求。就像英語里面的26個字母,所有的單詞都是通過26個字母組合而成。企業將來就要向模塊化方向發展,否則,很難適應速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