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科學家認識到大洋底部就像巨大而堅硬的碟子,互相擠壓著,滑過對方。但是,大陸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適應這種板塊構造理論,人們卻知之不多。現在,對西藏高原的衛星測量顯示,當大陸在造山運動中迎面擠壓的時候,它們之間的活動可能更像未經烤制的比薩餅。
板塊的力量驅使印度次大陸以每年4.5厘米的速度擠進亞洲大陸的下方,西藏高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科羅拉多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羅杰·比勒姆說,最新的地球物理學觀測顯示,西藏高原并非剛性的,它在變形,就像流體一樣活動著。
關于大陸松軟性狀的最新證據是利用一項新的衛星技術獲得的,這項技術能夠測量平面上數10米范圍內點的運動,誤差只有幾毫米。
在對西藏高原的研究中,英國牛津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提姆·萊特和他的同事們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了一條長500公里的切線上,這條切線橫跨兩個巨大的圣·安德里亞型斷層:阿爾金山和喀拉昆侖山。如果西藏高原夾在這兩個斷層之間的部分是致密堅硬的板塊,根據計算,向北的推壓力會像兩個手指頭擠壓西瓜子一樣,把它擠得向東邊移動,速度是每年20~30毫米。
對歐洲遙感衛星1號、2號在1992~1999年之間收集的InSAR資料進行研究,萊特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喀拉昆侖斷層每年滑動的速度最多只有7毫米,也許根本沒有移動。萊特的同事巴里·帕森說,這是一項費力的測量工作。我想,能夠排除在喀拉昆侖斷層上發生的快速滑動的現象。而在阿爾金山更沒有確切的結果證明每年有5毫米左右的斷層運動。研究人員推論說,這塊高原地區就像一大堆灰泥那樣扭曲、變形。
此外,劍橋大學地理、物理學家彼得·蒙那爾也指出:“全球定位系統(GPS)也沒有給出高速運動的支持證據。”
并不是每個人對此都深信不疑。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保羅·坦布尼爾通過判斷出現了多少地質特征來推測數萬年來的斷層運動,例如,整塊的冰川沉積在西藏高原的各個斷層將它們切割成兩半后,就逐漸分離了。他說:“我們確實有很好的來自喀拉昆侖斷層的證據證明這個斷層運動的速度是(InSAR測量出的)速度的10倍。”他補充道,利用InSAR和GPS技術測量到的,也許只是最近出現的斷層運動的暫停階段所出現的現象,而這并不能說明斷層運動的性質。但是,戴杰說,這不大可能,因為其他的斷層會加速運動來彌補這個時期運動的暫停,而這是地質學家們所沒有觀測到的。
蒙那爾說:“在我看來,這是沒有問題的,大陸的地質構造并不是板塊構造。”他說,西藏高原相對更厚的外殼肯定會使它下面的巖層達到如此之深因而也如此之熱的程度,以致在印度次大陸的擠壓下能夠流動。比勒姆說,由于被軟化和削弱了力量,最上面100公里的巖層在描述地表運動的GPS地圖上,看起來確實像是流體,印度次大陸仿佛在和一張水床相碰撞。從GPS資料上可以看到,巖層是向東北流動的,然后再往南折向緬甸。至少這一部分的大陸是在極力地逃避而不是靜止或者與印度次大陸相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