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莫宣卿,唐代封川(今廣東封開)人,17歲成為兩廣的第一個狀元,是“嶺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歲時作過一首表示自己志向的詩:
英俊天下有,誰能佐圣君?我本嶺南鳳,豈同凡鳥群!
小小年紀,就在詩中表露了非凡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當時被稱為神童。
有個姓梁的知縣路過封川時,想見識見識這個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莫府拜訪。聽到門人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出來迎接,行過拜見禮后,梁知縣見是個大小孩兒,便問他:“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公子嗎?”“是,大人。”莫宣卿恭恭敬敬地回答。梁知縣一聽心中很不高興:我說你“大名鼎鼎”,你一點兒也不推讓就接了過去,便吟出一個上聯責備他:廿日小孩豈稱大? 這是將“莫”字拆為“廿”“日”和“大”三字。連綴成句。莫宣卿一聽,頓時明白了梁知縣的意思,他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自稱的,是你說的,你為何又來奚落我?隨即對道:三兩木頭不成官!他把知縣的姓——“梁”字拆為“三”、“刃”(舊時商業上對“兩”字的俗寫)和“木”,組成下聯,回擊梁知縣,梁知縣一聽,頓覺這孩子確實聰明異常,感慨地說:“莫宣卿真是大名鼎鼎啊!”
二
宋朝蘇東坡游杭州,與友人佛印和尚品茶,談詩論佛。陪侍在側的蘇小妹,聽起雅興,建議三人聯語助趣。聯語要求,既切合本人實際,又要三方為聯,兩兩相對,成為三副對聯。一致同意拈鬮定先后。
佛印首先出句:“人曾為僧,人弗可以成佛。”
蘇東坡繼之曰:“土也是地,土皮傾斜稱坡。”
蘇小妹續對道:“女卑名婢,女又被迫作奴。”
三副拆字聯形成扇面聯,真是奇美。
三
明代詩人楊溥,字泓濟,湖北石首人,曾任翰林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他自幼聰慧過人,10來歲就精通詩對,妙語驚人。
有一年,他父親因一樁公案受株連,被抓入縣獄,親友們急無對策,楊溥便跑到縣衙去向縣官求情。縣官見他年紀小,膽子卻不小,口才又好,想試試他的才識,便出一上聯要他對:
四口同圖,內口皆歸外口管;
這是一拆合字聯,把繁體的“圖”字拆成4個口字,又指明內外“口”字的關系。縣官借此暗示,我乃一縣之宰,主管萬民,一切由我做主。
楊溥明白縣官的意思,當即對曰:
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這下聯對得確實巧妙。把繁體的“傘”字拆成5個“人”字,其中一個大“人”字遮著4個小“人”字,反映了5個“人”字之間的關系,既應對工整,又奉承了縣官。縣官聽了十分高興,答應了楊溥的請求,把他的父親放了。
四
劉伯溫隨朱元璋攻打姑蘇城(蘇州)時,朱元璋出一上聯要劉伯溫對: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
這是拆字聯:“天下口”為“吞”字,“天上口”為“吳”字,隨后又組成“志在吞吳”(姑蘇古屬吳國)。劉伯溫稍一思索,針對上聯意思,對曰: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人中王”是“全”字,“人邊王”是“任”字,歸納為后一句“意圖全任”。文字上是妙對,意思上更進一步。朱元璋說要把江南(吳)拿下來,劉伯溫則說,豈只江南,整個中國都全由你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