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26歲、出身寒微的馬寅初(1882—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在北洋大學畢業,并被北洋政府保送到美國耶魯大學公費留學攻讀經濟學。1910年5月,他以出色的成績獲得了經濟學碩士學位,并考入被譽為培養政治、經濟領袖人才的搖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由于當時政府提供的費用越來越少,他只好勤工儉學,到餐館去端盤洗碗以及到港口碼頭做苦力。后來,北洋政府干脆停發了一切留學費用,留學生或回國或留美學習,任憑自己選擇。當馬寅初也陷入困境的時候,他的博士導師、美國著名的財政學家賽利格曼教授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并對馬寅初說:“你一定要在美國讀完博士學位,我資助你讀書的費用。”
當時在中國留美學生中,對撰寫學位論文普遍是“避今就古”,如攻讀哲學、政治的就不妨選擇《中國古代哲學概論》、《中國秦漢政治史綱》等題材,其“好處”是因為美國教授們對中國古代學術與史料的研究,畢竟是不太精通。這樣論文往往容易被主考官通過,而取得學位。馬寅初對上述“竅門”卻不屑一顧。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撰寫經濟學博士論文時,獨辟蹊徑,選擇了美國紐約財政問題作為論文的主題。為了撰寫這篇論文,他跑遍各大圖書館及資料室,翻閱了數以百千計的書籍、報刊、資料,做了數十萬字的筆記,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努力,在賽利格曼的指導下,1914年馬寅初完成了博士論文寫作。
這篇用英文撰寫的題為《美國紐約市的財政》的博士論文,博得全體主考官的一致好評,馬寅初也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這篇博士論文出版發行后,立即轟動了美國財政界與經濟學界,成為研究美國財政問題的重要參考書,而且還被哥倫比亞大學列為大學專用教材。一夜之間,原來默默無聞的中國留學生馬寅初成為美國財政界與經濟學界關注的重要人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正式提出聘請他留校任教。其他大學也紛紛發出邀請,聘請他前往任教,但是,馬寅初都一一婉言謝絕。他說:“我來美國留學,是為了報效我的祖國和人民,所以學成之后我不能留下。就這樣,馬寅初懷著一顆強國富民的愛國之心,于1916年返回闊別多年的祖國,投身于祖國教育事業,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