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鴉片戰爭后國門洞開,外國郵政機構紛紛把自己的牌子堂而皇之地掛到中國領土上。當時,英國人一手控制了中國海關(英國人赫德在中國任海關總稅務司48年)。他們得寸進尺,竟然想再控制中國郵政,其理由是“中國沒有郵政局”。
第一位從郵政的視野睜眼看世界的人是太平天國運動后期的杰出領導人、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王干。他于1859年在著名的施政綱領《資政新篇》中提出了興辦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設想。但太平天國失敗了,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曙光未能及早顯現。
1885年10月臺灣建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中,他充分認識到設立郵政機構的重要性:“臺灣一島孤懸海外,往來文報屢阻風濤。”經清政府批準,于1888年3月12日,正式宣告成立臺灣郵政總局,同時頒布了告示、章程等郵政文件,公開了郵政局的宗旨、機構、業務范圍。其總局設在臺北,首任“總辦”(局長)是張維卿。全省各地設立分局。郵路以臺北為中心,北至宜蘭,南抵恒春,共長869公里。凡距臺北、臺南一天路程處設一稱為“正站”的郵站,共有17個正站。其余各支線的郵站為“腰站”、“傍站”,各有13個、11個。各局、站每日上、下午各進行一次郵傳,遞送速度為每小時10華里。另外,專門配置了“南通”號、“飛捷”號2艘郵政輪船及帆船若干,定期來往于臺灣與大陸各口岸之間,傳遞郵件。民用信件郵資為1兩重量(31.25克)以內的,每百里收制錢20文,在交寄時付迄;官用信件則免費。臺灣郵政總局發行了2種郵票:民用的為“郵政商票”,貼用后須由郵局(站)蓋戳,并填寫重量、計費、日期等;官用免費的則稱之為“臺灣郵票”。
臺灣郵政機構從根本上不同于舊式的郵驛機構。首先,原臺灣各地的驛站一律奉命改為直接隸屬于臺灣郵政總局的分局、郵站,不再是各地方政府機構的附屬交通站,也就是說,從上下關系講,把橫向領導變為垂直領導,有利于郵政業務的開展。第二,郵路網絡初具規模,不僅全省設許多分局、郵站,而且海上郵路直抵廈門、泉州、上海、廣州、香港等地。第三,郵政機構獨立行使職責,就是公函也要粘貼專用郵票,否則即使蓋有衙門公章也不予郵遞;民用郵件按規格收費、粘貼郵票后,也一律提供郵政服務。總之,臺灣的郵政機構已從官府機構中剝離了出來,成為公眾化的近代通訊業企業。
劉銘傳創辦的臺灣郵政事業,是中國近代郵政事業的開端。繼劉銘傳之后,清政府于1896年3月20日正式開辦“大清郵政”,近代郵政事業開始向全國逐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