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安 琪
以中文的發展來說,簡化字本身就是文字在普及與方便實用上自然的演變,這點與兩岸的意識形態并無關聯。如今,臺灣簡體字圖書的開放,表面上雖是僅限于大專用書,實際上簡體字已全面開放。尤其是網絡銷售,更是無法區分采購者究竟是誰,甚至更進一步突破了以往只有校園旁專業學術書店才有簡體字圖書市場的局限性。
若以上述現象,簡體字圖書似乎應該在臺灣暢所無阻,其實不然。那么距全面開放還有哪些問題呢?版權沖突是最主要的關鍵。未來版權認定與發行權的認定等,將是臺灣出版業與大陸書業者合作、理解、溝通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個問題的進一步解決將會是臺灣簡體字圖書銷售業者的最大期待。
大陸的圖書業騰飛應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事,當時主要是面對十多億的大陸市場。由于海外移民不多,且不集中,或是海外移民的第二代尚未形成市場需求。而港澳臺則主要是實行繁體字教育,對簡體字的需求有限。所以大陸出版社對海外市場,甚至版權的規劃上沒具體做長遠與認真的思考。
時至2005年,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方方面面的發展直接帶動文化界與書業的蓬勃發展。也因此,中國文化產業尤其是出版業,繼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責大任已責無旁貸。海外華人3000萬,與港澳臺3000萬人口加起來共有6000萬人,雖與大陸的13億市場不能相提并論,但如何使這6000萬人不與中國的文化親緣脫離,將是大陸的文化工作者不可卸責的使命。
在全球化不可逆的浪潮下,華文圖書因自成體系,所以是一直處在世界浪潮邊緣,同時受到沖擊也比較小。但13億人的市場已漸受各地海外財團所重視并爭相進入。面對開放形勢下的海外競爭,筆者認為大陸的出版文化業者應嚴肅面對以下問題。
一、一號多書:
書號是一本書的身份證,可區別一本書的內容、書名、封面、價格等等。但在中國內地,書號卻不能代表一本書,許多書經常借號流通,一號多書、一書多版問題時常發生。
二、條碼的標準化使用
商品流通不依賴條碼,而條碼也同樣是國際書號與書籍辨別的重要關鍵。
三、新書資訊不通
各新書資訊無法提供給市場通路,另外,出版社提供的信息也過于簡略,無法利用資訊帶動銷售。對于遠距離、無法親眼看到書籍的銷售商來說,資訊更是決定買賣的因素。
四、物流不暢
圖書的推動單位對海外與全球市場不積極,也沒有優惠條件刺激或獎勵協助海外推銷者。進退貨渠道不完善造成圖書流通不暢。
五、商品配送概念差。對書籍不重視
配送流程中,對于圖書——一種容易受到損傷的文化商品保護不周。鐵路運輸可以跟煤油雜物放一起,書籍受損沾滿汽油黑煤。運輸過程服務不周,到手的圖書經常傷痕累累,讓中國圖書的品質大打折扣。
六、圖書商品的保管與配發
出版社發行或是庫管人員對于所發出的圖書,多半時間不做書籍品質過濾,包含封面老舊、版本不同、品質不一,忽視國內讀者與海外讀者的權益,更影響海外對中國大陸的文化印象。
七、未建立海外物流中心
現在大陸出版社都是仰賴進出口公司被動銷售,方式極為傳統,而海外據點功能仍沿襲以往模式,對新的網上銷售機制不太了解,缺少更好的海外物流樞紐,使海外地區自行退換體系不存在。
海外市場環境變遷比大陸快且善變,因此,大陸書業必須做到管理現代化、服務資訊規范化、物流資訊化,才能更好地面向全球。
在所面臨的種種困境與匯率變動中,臺灣簡體字圖書行銷商紛紛投入市場,不僅毫不遲疑更未見到有人退卻。因此,有必要在此呼吁大陸的伙伴們,正視上述問題并逐步給予協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