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欄目主持/鮑 紅
本刊訊 (記者鮑紅)近年來,助學讀物出版十分繁榮,形成我國目前最為龐大的圖書消費市場。同時,它所面臨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也急劇變化。新課標,一費制,以及教輔市場的惡性競爭,都促使出版者深思:如何在變幻的市場中滿足需求,如何在眾多的品種中脫穎而出?
做出版最先要了解市場,只有更好地把握教育界老師和學生的需求,才是助學讀物出版的市場和希望。8月13~15日,在北京香山飯店,100多位助學讀物出版發行人參加了由《出版參考》雜志社主辦的“教育界建言助學讀物研討會”,請教有界專家對助學讀物把脈問診。
新聞出版總署發行司張福海、圖書司于青,教育部基教司喬玉全、中國教育學會郭永福、中國出版科研所郝振省等相關領導到場出席。
來自北京、天津、湖北黃岡等地的一線高級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學校對助學讀物的需求,并指出現有助學讀物出版存在的問題。清華、北大2名高考狀元,以及北京、天津的幾名高中生,結合自己學習經驗,為助學讀物出版提出一些寶貴意見。
資深出版人李人凡與唐小平從出版策劃人的角度,談了新生代教輔的編輯策劃,并對其市場營銷和未來發展作了分析。
會議形式活潑,每半天單元演講后均設置了現場對話方式互動。會議最后半天,組織者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互動交流,請5名學生,2位老師,以及4位出版者上臺,互動在沒有任何排演、甚至嘉賓提前不知任何話題的情況下進行。主持人請5位學生介紹自己的學習經歷,以及對教輔出版印象最深的出版社。并請學生們列出他們的教輔信息從哪些途徑獲得,相應地,出版社平時通過哪些渠道進行宣傳,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學,很少有人使用教輔;仞中一二年級,教輔使用也比較少。尤其是在一般欠發達地區,許多中小
要點提示
王德山(北京大興一中老師):教輔編寫時要注意不要喧賓奪主。一些成語糾錯的編排中,將錯誤的字寫在前面,正確的括在后面,如查言觀色(察)、陳詞爛調(濫)、穿流不息(川),學生常常先入為主,將錯誤的記了下來。這樣編排容易造成誤導。
陳桂芬(天津耀華中學老師):據天津耀華中學的一份調查顯示:初高中階段數學、英語類教輔消費一直居高不下,語文類教輔相對較少。多數學生每學期平均教輔花費在50~100元。
對于非畢業班來說,單元測試和專題需求較多;而對畢業班來說,專題和套題更為有效。一課一練因為教學進度太快,不太使用。
助學讀物繁多,學生很難確定哪本對自己最適用,老師的推薦起著重要作用。
吳向廷(北京大學學生):應該弄清教輔與教材的關系,教材是中心,是根本,教輔是輔助。許多人埋頭教輔題海戰,忽略了教材的根本指導,這是舍本逐末。
馮海虹(人大附中學生):全國教科書版本多樣,一些省份已獨立命題,教輔書的適用范圍很重要。原來高考題庫被《10年高考》、《38套》壟斷市場,而近幾年《5年高考3年模擬》后來居上。究其原因,首先它排編上看著比較舒服,書中還適時穿插一些名人名事,名言警句。再有,它的錯誤比前兩者少得多。而且最近又改版,分AB版,內容更加充實,為高三同學提供了適合他們的分類總結。
韋志榕(人教社總編助理):新的教材改革的課程,將從以學科為中心,轉移到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體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回歸。教材編寫要考慮三個維度:知識(知識與技能)、教學(過程與方法)、思想文化內涵(情感態度價值觀)。
課改之后,教材變活,評價內容和方式多元化,教師普遍感到不適應,不知怎么去開發教學資源,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實踐。助學讀物的策劃和出版者,首先要成為研究者,以服務教學,服務教師和學生為出發點。再者,開闊思路,把產品做細。配套產品要真正與教材互補,緊密配合教學需要,幫老師“充電”。
李人凡(資深出版人):教輔繁榮的背后,隱藏大量風險:以平庸換碼洋,以低質換高利,以偽劣帶風險,并形成教輔圖書的高折扣,高退貨,高積壓,高報廢,引人深思。
新生代教輔的編寫,應注意內容創新(智慧型、個性化、多無性)、形式創新(強調參與性、互動性、發展性)、評價創新(注重策略點撥、方法提示、自我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