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林曉芳
企業的發展包含外延式發展和內涵式發展兩種模式,前者是“做大”,后者是“做強”,兩者緊密聯系,并行不悖。石宗源署長曾深刻地指出:“大”是指形成一定的規模經營能力,而“強”是指形成一定的核心競爭力。集團在做大規模之后,必須迅速地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做強,這就要求我們在現階段必須重點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
作為以“內容提供商”為戰略定位的出版集團,其主業就是內容生產,其核心能力就是內容提供能力。廣東省出版集團從去年出臺《關于加強內容生產,促進主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五項創新”和構建“五項機制”,到今年召開內容生產工作會議,樹立“八項堅持”,集團上下逐漸廓清了思路,統一了認識,主業意識得到強化,內容生產理念得到升華。縱觀國際傳媒集團近幾年的發展,無一不是通過購并、重組來實現企業規模的擴張,通過品牌建設和專業化發展來促進核心能力的增強?!靶g業有專攻”,出版社的發展必須走專業化道路。因此,集團在“十一五”出版規劃中明確提出了抓好內容生產的兩項策略——品牌策略和專業化策略。
品牌有不同的層次,出版集團的品牌應該是集團品牌、出版社品牌和出版物品牌的統一體。由于我們集團并不是一個專業性的出版集團,其所屬出版社的出版領域較廣,出版種類五花八門,很難形成一個富有特色的、專業性強的產業聚合點。美國著名出版家小赫伯特,貝利曾說過:“出版社并不因為它經營管理的才能出名,而是因它所出版的書而出名?!币虼?,集團品牌策略的重點在于強化下屬出版社的原有品牌,為出版社的品牌建設創造平臺。出于這一目的,集團今年與《羊城晚報》花地版合作打造“廣東出版在線”欄目,重點對作者、出版物、出版人、出版社等進行全方位推介。出版社品牌不僅僅是對讀者的吸引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對作者的號召力,良好的出版社品牌,就能把一流的作者吸引到出版社來。
品牌與專業化息息相關,通過提高專業化程度,形成獨特的不可復制的產品特征是形成品牌特色的關鍵。為此,集團要按照內容生產規律調整優化出版結構,繼續擴大集團在政治、教育、經濟、科技和文化文藝等出版領域中的優勢,確立基礎教育教材教輔、工具書、大眾讀物、專業圖書等多條產品線。因此,各出版單位要將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綜合資源優勢轉化為出版資源優勢,摒棄“東打一槍,西放一炮”的短期行為,堅守專業理念,明確自身定位,找準自身優勢,適當收縮戰線。例如人民社重點做好大政治這篇文章和區域社會文化板塊;教育社把主力集中于大教育板塊,除基礎教育教材教輔外,還需在大教育板塊內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科技社重點做好實用科技讀物、“三農”圖書的出版,關注科技領域的新成果;花城社全力打造文學類圖書和期刊,重點樹立“長篇原創”品牌;新世紀要在繼續維護已有品牌教輔的基礎上,努力開拓青少年讀物;經濟社堅持走以實用實效性財經讀物為主的出版之路,并爭取將經濟領域的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出版物;海燕社主攻教育類音像電子出版物,并加強與圖書的配套出版;語言社立足于語言學習類有聲讀物的出版,謀求與教育培訓、網絡出版的互動發展,等等。各出版社都須在各自領域的細分市場里有一兩個板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力爭通過五年的努力,各出版社都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為其后的快速發展鋪下堅實的基礎。加強內容生產,事關集團的改革全局,事關集團的長遠發展,是我們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我們力爭把集團的內容生產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走出一條以內容生產推動產業發展的內涵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