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有個太陽,水中有個月亮……”每每哼起《雪城》中這支知青歌,我就想起三十年前“廣闊天地煉紅心,上山下鄉干革命”的日子。蹉跎歲月讓我失去許多,卻也叫我記取許多。
四大爺和蔣阿姨
我當年扎根在桃園生產隊王小莊,我們隊有任老莊、任小莊、喬大莊和王小莊幾個村莊,百十戶人家。因任老莊人居家最久,故輩分最高。王小莊是后來討飯過來的移民,所以輩分就低。王小莊的見了任老莊的,不是叫爺,就是稱叔,見了三歲的小女孩也得叫姑。
四大爺是任老莊的人,輩分自然高。四大爺個頭不高,最多一米六,很精瘦。但當過兵,到過朝鮮,見過世面,所以生產隊上上下下都很敬佩他。
四大爺有塊女士手表,天好的時候就戴著,衣袖卷得老高,金光燦燦。手表有些年頭了,所以常常罷工,有次隊長問“可到6點了”,他說“才5點”,于是隊長讓大家再干了一會兒,可沒等大伙到家,村頭的喇叭已高奏著國際歌了(7點了)。從那之后,四大爺要回答時間,總要參考一下太陽的位置。后來,隊長干脆買了個鬧鐘,走到哪,拎到哪。
四大爺還有段佳奇,50年代上級曾讓他帶一個營的兵去新疆開荒,他轟轟烈烈干了兩年就只身跑回來,干部身份,黨員關系,商品糧戶口統統不要了。四大爺擅自逃離部隊不為別的,只為一位女人——蔣阿姨,因為蔣阿姨死活不愿去新疆,哪怕是當營長夫人。蔣阿姨小四大爺十幾歲,人長得白白凈凈,說話也斯斯文文,絲毫沒有農村婦女的慵散土氣。蔣阿姨當年是縣城的初中生,因響應黨號召寫信慰問“最可愛的人”,一來二去,就認識了四大爺,后來她不顧家人反對,斷絕了家人的聯系,嫁給了四大爺,成了四大爺生活中的女皇。
因四大爺是擅自脫離部隊,公社武裝部也就不過問他,每年春節給退伍軍人的信也沒有他的份。為此,四大爺極為不滿,每當這時,他便忿忿罵娘“算個x!老子在新疆帶兵時,洗臉水都有勤務兵打好了送來……”四大爺一罵,就是半天,周圍的人不敢多話只是恭敬地聽著,往往替他不平。
四大爺天不怕,地不怕,大隊書記喊聲“老營長”,他也愛理不理的,四大爺天底下就怕蔣阿姨。蔣阿姨自下嫁給了四大爺并生了個女兒,就得了“月子病”,天熱不出門,天冷不出門,下雨不出門,是生產隊惟一不赤腳走路的女人。十幾年過去了,蔣阿姨一直保持城里人的一些習慣。因我是城里來的知青,她就愛和我拉呱。她不讓我像王小莊人一樣管她叫“四奶”,而讓我像城里人一樣叫她“阿姨”。蔣阿姨平生最恨的就是四大爺,因為是他實實地騙了自己,毀了自己,“不然話,我孬好也能當個營業員,我原來是商品糧戶口啊!”蔣阿姨只要一發火,再神再橫的四大爺立馬像泄了氣的皮球,半天回不了神。蔣阿姨床前確有一塊木制紅漆榻板,傳言那是四大爺每每思過的去處。蔣阿姨堅決只給四大爺生了一個女兒,在當時這是罕見的,這令四大爺很失望,一直耿耿于懷,但敢怒不敢言。
改革開放后,七十好幾的四大爺跑新疆好幾趟,托戰友,走后門,終于從當地開了張證明,現在民政部門也依此給落實了政策,于是他每月有了百十元的傷殘補助。
四大爺后來還是和蔣阿姨分了手,蔣阿姨跟著女兒女婿外孫在集鎮上買了間門面做生意,四大爺仍獨居在任老莊舊宅里。
憨人永祥
永祥如還活著,應該是孫輩繞膝的人了。
永祥是我們大隊農科隊的專職炊事員。我們農科隊兩個下放知青,三個回鄉知青,還有兩個隊長,就他一人沒文化,凡要簽名,永祥就蓋個章按個拇指印,永祥的拇指比正常人大一倍。永祥雖是伙夫,但閑不住,大到蓋房子,修屋漏;小到編草鞋,織蓑衣,縫褲頭,樣樣精通。永祥的草鞋、麻鞋、褲頭都是自己做的。永祥不好、不饞、不罵人。開飯,他先分開八碗菜,八碗飯,八塊鍋巴,他最后拿;他一有空還幫我們干活,農科隊上上下下沒有不說他好的。
永祥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農科隊每月兩元津貼一分錢不花攢著預備娶媳婦。永祥三十好幾未娶到媳婦,不是因為有雙對眼、家窮,而是因為成分高。其實,他也是有一半貧農血統的。永祥的娘原先在地主家當丫頭,不知怎的跟少爺生下了永祥。解放后,他的生父死了,母親改嫁了貧協組長,并有了四個弟妹。后來弟妹都成了家,分了戶,只有永祥依然是寡漢條子。我們那兒姑娘本來就少,小伙子們娶媳婦常常需要到江蘇泗洪湖北英山“去進口”,在那種火紅年代誰愿意嫁給“地主羔子”呢?兄弟分家后,永祥沒處去,就來到咱農科隊。
永祥死在新婚的當月。那年十一月,永祥動用了全部積蓄,還借了我們每人五元,終于從湖北英山買了個傻媳婦。湖北英山或許近親結婚的緣故,傻子特多,這種傻子就是現在說的智障,能吃能喝能生產,只是不會做事。“是女人,能給我生兒子就行。”永祥一答應,事也就辦了。我們去鬧新房時,見過新娘,模樣倒也不疤不麻講得過去,但人確是根木頭,任你怎樣去喊去叫去鬧,那新娘就只管呆呆站在哪兒沒有一絲情緒的反應。三十好幾終于娶上個媳婦,永祥好不喜歡。醉酒后,從不多話的永祥竟然把新婚當夜的若干內容,全盤透了出來,扎扎實實給我們上了一堂人生第一課。
永祥婚后三天,新娘嫂子來接人回娘家,嫂子領著新娘在前急急走,永祥挑著彩禮跟在后面,不料慢了一步沒跟緊,三道坡一轉,新娘與嫂子不見了人影,待他追到英山某地,居然查無此人,原來新娘與嫂子本是一對鴿子?;氐叫路康挠老闅夂藿患?,一根繩索把自己吊在了大梁上。
出事后那天,待我們過去,永祥已一身新裝靜靜躺在棺材里,除脖子上有一道紫紅色很深的繩溝,既沒瞪白眼,也沒伸長舌頭,顯得很平靜。永祥留在農科隊的所有衣物,我們都給他帶上了,那按著鮮紅手印的欠條也讓我們燒了。
永祥一輩子是個憨人,雖然他就埋在離農科隊不遠的山坡上,但從未從夢中驚擾過我們。至今我仍忘不了他:見人就笑,一笑就對著眼,嘴巴隨即咧到一邊,還露出雙玉米牙。
英 子
桃園生產隊叫英子的姑娘共有六個,任小莊、喬大莊、王小莊各兩個。我說的英子是喬大莊二老喬的女兒,是我們生產隊最漂亮的姑娘。英子不胖不瘦,眼大嘴甜辮子長,說話還帶著一種黃梅戲的花腔,見人總給人倆酒窩,很像電影《英雄兒女》中的王芳。英子不僅品相好,心地也好。打豬草時,不管看到誰家牲畜下了田,她都不忘吆喝一聲;我在桃園看桃子時,只有她一不偷、二不搶、三不纏,羞澀地站在一旁看別人瘋吃,你不給她桃子,絕不主動去拿。和她在一起勞作,她從不因我成分高,像別人那樣歧視我,捉弄我,而常常有心無心地幫助我。我手腳慢,在栽秧時常常被人捉弄關籠子(兩旁的人忽然發力飛快栽走了,把秧把也帶走,只留下空空的秧行和孤零零的你)。一次在生產隊最大的二石田里,我不幸又被關了籠子,遠望著別人紛紛上了埂回家去了,田中央只剩下孤零零的我一個,秧把也還要到遠處埂上去撿,又饑又累又渴的我急得要哭。英子回頭見后,左右手各拎滿了秧苗,“刷刷刷”地投了過來,然后從田那頭“蹭蹭”就栽過來接應,三下五除二就解放了我。我22歲那年,因成分社會關系問題在大隊團支部審批入團時再次受阻,多虧了英子左一個“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右一個“重在看表現”,替我據理力爭,否則我恐怕一輩子也人不了團。英子的正直和善良讓我至今感激不已。
英子挑挑子就像江水英走臺步,輕盈如燕,優美可人。和她換挑子簡直是享受,她那圓滾小巧的肩膀稍稍往你肩頭一斜,百十斤的擔子輕輕就上了你早已經紅腫的肩,不像別人硬把擔子往你肩上撂。英子干活盡管也是滿頭大汗,但身上沒有汗味,沒有腋臭,真是奇怪。在我們隊,英子是老人們的寵兒,姑娘們的核心,小伙子們朝思暮想的偶像。有英子在場,全隊人干活都不累;英子不在,全隊人都寂寞。據我所知,光我們隊暗戀英子的小伙子起碼有四五個,有人曾親口對我說:“我要娶了她,就決不讓她下田干活了,天天把她放在供桌上供著”;還有人甚至說“你們不相信?她敢撒泡尿在我飯碗里,我立身當茶喝”!愛屋及烏,蒼天明鑒。有個雙搶之夜,我們果然遇到“神稻(半天割不完,也割不走)”,指導員看大伙東倒西歪的就說,“英子,你帶幾個基干民兵堅持在這兒干,明天準你們半天假,工分照記,其他人回家歇了”。結果呢,英子一點頭,全隊的小伙子都留下來,大伙一個笑話,一段山歌,剛過了后半夜,神稻就割完了,英子比神稻還神呢。
然而自古英雄愛美女,美女向英雄,英子早被老紅講給了指導員的弟弟,英子的對象在天津當兵。英子對象確實不賴,高大結實聰明,初中畢業后沒有和大家在一起扒田溝,而是學了一手木匠活。當兵時,他帶上一套木匠家伙去了部隊,給連長指導員打了一對床頭柜,就留在連部;給營長教導員打了一個衣櫥,就在營部當公務員;后來他又給團首長們分別打了一套家具,就提了干,當了事務長。英子的對象自當了事務長,也隔三岔五給英子寄些部隊的東西:小到肥皂、毛巾、襪子,大到黃軍褲、棉大衣。小伙子們只要看到她身上的軍用品就生悶氣。
那一年秋冬,英子對象打電報來,說自己要退伍了,第三天中午到家,讓家人去十里外車站接人,英子自然花枝招展地跟了去??傻鹊教旌诓灰娵櫽?,第二第三天仍舊如此。第四天,他來了份電報,說首長又讓他留部隊了,從此很久不見音信。事后才聽說,英子的對象臨行前去首長家告別時,被首長夫人和女兒相中了,首長一個電話就變成一道命令,將英子的對象調到師部后勤部當了倉庫主任……英子的對象最終成了首長的女婿。
英子被甩,在全隊上下引起了公憤,礙著指導員的面子,大家當面都不說,但背后人人操了他家的祖宗八代。男方毀約后,英子三天未吃未喝,七天未出門。盡管當地風俗,男方毀約,女方可以不退彩禮,但英子還是讓媒人一一退還了彩禮。英子不久就離開了令她傷心的桃園,嫁給鄰近公社一回鄉知青,并為他生了三女一男。
近幾年,英子在城里跑短途,販雞蛋。英子的雞蛋個大新鮮,價錢也公道,并實行三包,所以生意一直很好。如今她不僅早早建起了樓房,還順利解決了兒女們的婚事。每當我從英子那兒買雞蛋回家,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傷感:英子當年如不被甩,如今應該是天津某部團長夫人啦。說不定,成箱成箱的雞蛋還有人往她家送呢!
我的大媽
在桃園,大媽是我最依戀最牽掛的人。從她那兒,我不僅得到了許多母愛,而且學到了許多生活的知識。我不僅學會了養雞、喂鴨、種菜,還學會了用牛糞巴巴熬稀飯,用菱角秧做小菜?!耙辉缛狻薄耙贿t三慌”“吃飯三扒兩咽”“屙屎三蹲三欠”“尿尿定要遛邊”等許多生活諺語都是大媽教我的。
我的大媽自稱邵行余(或許邵新玉),三歲那年就來到大伯家當童養媳。因童養媳出身,大媽練就了一身本事,一生好性情,勤勞善良,忍辱負重,先人后己。在外,只有人欺負她,不見她欺負人;在家,每天在大伯的呵斥聲中埋頭勞作。大媽在家中地位很低,以前是聽公公婆婆的,后來是聽大伯的,再后來是聽兒子媳婦們的。大媽做好了飯菜,就夾一點點孬菜去灶邊吃,從不上桌。大媽曾到我們家做客,她吃飯從來不盛第二碗,后來我們發現了就給她換了個特大碗。我在那兒時,雞蛋賣幾個,賣幾斤米,稱多少鹽,甚至換個銅線頂都是大伯說了算。大媽有些耳背,在生產隊人家說三道四,她聽不清也不計仇;大伯去世后,她跟著兒子媳婦過,媳婦看不順眼,罵罵咧咧,她也不在意,差前差后,逆來順受。
那時我在隊里干活累得精疲力竭,回到茅屋也不想燒飯做菜,就一頓燒三頓吃,自個糊弄自己。大媽知道后就常過來串門,順便幫我熱一把火,夾一箸菜。后來我到小學教書,不時?;貋恚膊煌寣W生帶一把炒蠶豆、鹽黃豆或烤山芋,因擔心我的同事搶了吃,她總是讓學生偷偷放在我的枕頭下。所以每隔三五天,我總能在枕頭底下發現大媽帶來的小吃,她待我像待她親兒子一樣。我后來上大學讀了艾青的《大堰河》才明白什么叫人性,什么叫母愛,大媽就是我心中的大堰河。
大伯死后,兩個兒子開始嫌棄她,開頭輪著月過,后是輪著天過,最后獨自一人過,七十幾歲的老人只身住在六十年代蓋的草屋里,凄苦得很,可惜的是那幾年我在外地為生計奔波,愛莫能助。大媽在世時,每年的春節,我都要去看望她,暗地塞給一二百元,但是大媽一輩子沒花過錢,也分不出五十與一百的,好幾次,我人還未離開,那錢就到了兒媳的手中,后來我把錢全換成了十元的,但村里人聽說,我前腳走,這錢就亦成她幾個孫子們的零花錢。大媽一輩子未住過瓦房,一輩子未到省城,一輩子未過上好日子,她似乎注定是個苦命的人。
大媽去世三年了,是偷偷土葬的,她的兒孫也未通知我,對此我很有感覺,大媽走了,我對桃園的牽掛也就此斷了。我再也未去桃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