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做IT企業的人,都有個做強做大的夢想。但幾年拚搏下來,總擺脫不了在生存線上掙扎的道路。而有些人同樣是白手起家,經過了幾年奮斗,做成了大企業。人們通常傾向于把企業成功歸因于偶然因數。實際上,企業做強做大有其值得關注的共性。
根基深,成大樹
一些人做了很多事情,都難以做大。當初選項目的時候,個個都是好項目,為什么別人能做好,自己卻做不好呢?有個老板從九十年代初倒賣PC做起,建網站,編軟件,推系統集成,搞短信增值,現在又在弄長途電話卡分銷。每次熱門業務他都緊跟,每次都熱情洋溢地描述光明前景,但每次熱潮過后還在為生存忙碌。
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許多人總是趕著變化的潮流忙忙碌碌。開始能分點殘羹剩湯,后來大小業務都被大公司通吃,只有改換門庭,另謀生路。天下沒有不種樹就得果的道理,我們都明白緣木求魚,守株待兔不可能,就應該知道做成大企業都有其客觀的道理。以種樹做比喻,只有根基深,才能成大樹。所以,要做成大企業,首先要堅持自身的專長,將根基做深,總能遇到適合你發展的環境。
積經驗,聚核心
有個程序員慕名考進當地一家明星IT公司后感到很迷茫,同事們各自為政,互不交流,生怕別人學了經驗,自己會丟飯碗。他判斷說:這樣的工作方式,根本做不成什么大事。果不其然,因為沒有具體產品,涉嫌炒作,這家公司成為媒體攻擊的對象,被稱為“大惡”公司。后來,控制人跑到了國外;昔日的高管們有的開茶樓,有的拉工程,各自謀生。
如果一個公司實體不能有效地積累經驗,凝聚成核心力量,那只有在一定條件下依賴性生存。例如:靠找工程生存的公司,依靠特殊關系做工程賺了些錢后,進入投標競爭環境,會發現沒有突出的核心力量很難做。因為在利益的驅使下,你會拉關系,別人也會拉關系;你舍得投入,別人更敢下注。每個公司在生存時都有其經驗與道理,但要長大,一定要有能夠成長的核心。
織結構,合生態
技術先進,又有市場,可為什么做了三年公司經營,規模還沒有增大?這是一個從研究所下海的技術人員的感嘆。他每天從早忙到晚,節假日很少休息,且時常很憂慮,怕其他人掌握了渠道另起爐灶,業務親自跑。由于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在規定時間內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所以很難固定客戶。為了生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找客戶方面,沒有力量保證按時完成訂單。進入了越來越忙,生存條件每況日下的惡性循環。
公司是一種組織,一定要有結構。公司也是經濟環境中的物種,一定要適合生存的生態。許多以技術人員為主創辦的公司,只有個人奮斗,沒有組織觀念,更沒有生態觀念,縱有三頭六臂,也只能小規模經營。做事的道理是有“舍”才會有“得”,要大“得”,就要會大“舍”。如果僅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就不會舍得資源去組織企業結構,關注環境生態,企業就不可能有大發展。
用工具,提效率
業務員每天都忙忙碌碌,但業務不見有長進。懷疑拿公司的資源跑私人的業務,又沒有直接的證據。這是一般公司普遍遇到的問題,但苦于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只有聽之任之。曾經請了一個外資企業的營銷總監到我擔任總經理的公司講課,從其所介紹的管理方法中受到了很大啟發。國內的一些公司經營規模難以做大,重要的原因在于不善于使用工具。
從作坊到公司,從小公司到大公司,從國內公司到跨國公司,其中重要的區別在于經營工具的不同。小公司靠人力,大公司善用先進的工具。對于經營所遇到的問題,只要你想,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工具,有時還能產生創造發明。以我為例,為了解決分散的營銷員管理問題,想到用無線通信工具,遇到了信道資源短缺問題。后來用公共無線通信平臺,不但改善了營銷員管理,還獲得了發明專利,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使用工具的作用是將你從重復的瑣碎事務中解放出來,提高創造性勞動的效率。不斷積累創造性成果,就能成就大事業。
講利益,增動力
做公司最重要的是“利益講清楚,許諾能兌現”。有個IT公司的老總,總是聲稱自己不懂技術,而許多有真才實學的技術人員都愿意在其麾下奮斗。他公司的一個技術骨干說出了他的感受:張總給我們布置的每件事,除了明確地表示你能得到什么,還會給你愉快的體驗和希望。有現金,有分紅,有時是鼓勵的言語,有時是獎品,有時是讓你去休假,有時是令你快樂的禮物。
許多人只看到利益的物質屬性一面,在公司經營中把人看成物,只有冷冰冰的物質關系,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IT公司的員工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不能只用簡單的物質驅動方式管理。從管理的角度說,IT公司不適用視人為“經濟人”的X管理理論,而應將人作為“社會人”,應用Y管理理論。企業做大不但要用智力,更重要的是要會用情感的力量。
人為本,建事業
創業時再大的困難都好克服,在公司發展時卻矛盾激化,主要人員窮于應付內耗,最后只有分家,各自為政,又歸于小公司狀態。為什么一些小公司有長大的機會,而又不能長大呢?重要的因素是對企業的觀念不同,我們大多認同企業為利而生,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企業實際是為人而生,利只是工具。
大企業存在的原因超越了一般的物質需求層次,只不過許多人戴著物欲的有色眼鏡只能看到物質利益。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我們在不斷試錯,有的企業家或因感悟,或受點撥,走上了以人為本的大道,使企業突破貧困循環,進入大企業境界。許多有成就的企業家都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哪怕企業的有形資產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只要骨干隊伍在,用不了多久,一個新的大企業又會再躋身于世界企業之林。
明定位,勤轉型
短期利益和長期發展的關系協調是許多老板難以辦好的事情。企業為生存而注重短期利益無可厚非,但要注意不能落入實利驅動的循環之中,從而迷失自我。如果對長遠的未來沒有投入,就不會有自覺的長期發展,企業也就永遠處在為生存而奔波的小企業狀態。企業不能只跟著感覺走,應時刻反思自己的行業定位,看清存在的價值。
做企業的人都有其擅長的技能。在開始從事企業經營時,不一定對自身的優勢認識得很清楚,往往由行業熱門引導經營方向。在積累了一些經驗后,逐漸會認識到適合從事的領域。別人成功的領域不一定適合你。所以,在普遍成功的時期有失敗者,在多數企業低迷的階段有成功者。天生我才必有用,認定適合發揮特長的行業,不斷調整,定能成大業。
立大志,樹信念
有人問比爾·蓋茨成功的訣竅是什么?蓋茨回答:堅持信念,不斷努力。在國內的電視節目中看到主持人問一個企業家,做企業為了什么?回答是為賺錢。企業是追求利潤的社會存在,這是不言自明的常識。如果一個企業家只認識到掙錢的層次,就不會自覺地創造與眾不同的價值,也就沒有成長的原因。
從事同樣的事,由于信念不同,結果會大不相同。有人問三個在鑿同樣石材的石匠在干什么,他們分別回答:鑿石頭,鑿最好的石頭,建大樓。這三個人能做到的事情顯然不同。我們常把口號當信念,結果是說一套,做一套。信念是自覺到最想做的事情,不一定是社會當前的熱門方向,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你堅持,總會接近最能發揮你能力的方向,從而成就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