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18日,在陜西寶雞市岐山縣鳳凰山麓的五爪梁上,曾轟動海內外的周公廟遺址兩座大墓的發掘正式啟動,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對具有四條墓道的周墓葬進行發掘,也是迄今為止對周人最高等級墓葬的第一次發掘。
11月中旬,在被發掘的18號大墓附近東南處,考古人員在清理遺址內一個灰坑時,發現了一具周人尸骨;12月8日,32號大墓發現了一個棺槨;另外,在18號大墓也發現了兩塊只有在諸侯一級或者不低于諸侯的墓葬里才有的石磬。所有這些,使得各界對周公廟的關注度再次驟升。
意外發現
周公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至今民間仍有“夢見周公”等日常習語。周公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攝政七年后還政周武王,開創了分封制度,制禮做樂,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礎。所以,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在西周,而西周的根則在岐山、扶風一帶。
為了緬懷周公的勤政德賢,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在距今岐山縣城6.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為周公建祠立廟,后人稱其為周公廟。周公廟面積約62萬平方米,依山傍水,古木參天,風景秀麗。
2003年12月14日上午,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考古系副教授徐天進帶領四名學生來到周公廟附近的樊村一帶,進行考古實習調查。就在師生興致勃勃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忽然,在一處溝渠中,徐教授意外地發現了一塊長約3厘米、寬約1厘米的龜甲,輕輕拭去龜甲上的積塵,清晰可見甲面上的字跡和甲邊的刻痕。多年來的考古直覺告訴他,這里肯定將有更多更大的發現。
于是,徐教授和他的學生立即對此處展開了全面的清理和發掘 ,到下午2時許,在距發現龜甲處不遠的一塊地方30厘米深淺的土層中,又發現了兩片呈黃褐色的龜甲,上面刻有細小的文字,一片38字,另一片17字,龜甲上還有明顯的鋸面。
經專家仔細研究后確定,這兩片龜甲就是周代的甲骨文,而且,與以前的發現相比較,這兩片龜甲意義非凡:其中一片龜甲上的字數多達38個,而以前發現的周代甲骨上最多字數只有32個;這兩片龜甲是我國考古界首次發現的龜背甲骨,而以前發現的均為龜腹甲骨;這兩片龜甲有明顯的鋸面,而以前發現的甲骨文中從沒有這種現象。所以,當時就有專家說,考古界要發生“地震”了。
因為甲骨文乃西周王室用來占卜記事的主要工具,所以,它的面世預示著周公廟附近很可能還有更大更驚人的秘密。2004年3月,在緊張的準備之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文博學院聯合組成周公廟考古隊,對周公廟遺址展開大規模的考古調查與鉆探。
很快,又有大量的甲骨片被發現了,發現者是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級技工史浩善。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年近60的史浩善至今仍神采飛揚:“那天,考古隊王隊長讓我觀測一下周公廟遺址的基本范圍,當我轉到廟王村村邊一斷崖處時,一眼發現了四片甲骨,考古隊遂在此處繼續發掘,結果一共發現甲骨760片,其中有字甲骨就有80片,共370多個字,而在國內首次出現的有‘周公’字樣的甲骨就有三片。”發現大量甲骨的灰坑被命名為“浩善坑”,以發現人的名字命名文物遺址,這在全國還不多見。
大量甲骨的發現,使周公廟考古隊上上下下的熱情和干勁倍增。
2004年5月7日,北大文博學院副教授雷興山和考古隊的鐘建榮等人在鳳凰山南麓進行勘查時,發現一道土梁上有七八米長范圍的土質明顯可辨為夯土。在此時、此地,夯土基本上意味著墓土。雷教授等人興奮不已,因為他們很清楚,一般諸侯國君主、國王墓室只有五六米長,如果這里真是西周時期一座長達七八米的墓葬,那將意味著一個轟動性的發現。
5月8日清晨,雷教授等人又來到此處進行進一步勘探。很快,他們發現了一座大墓,而且,這片區域內有一個規模空前的大墓群。在隨后的幾個月中,在約8萬平方米的區域內,考古隊共發現墓葬22座,其中具有四條墓道的墓葬10座,具有三條、二條、一條墓道的墓葬各4座,另有陪葬的車馬坑14座,整個墓葬群占地面積達700多畝。
四墓道墓葬的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考古隊一專家說:“發現四墓道的墓葬10座,這不得了呀! 過去,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曾發現過一座商王王后墓葬,就是四條墓道,而過去發現的所有西周諸侯國君級的墓葬,只有一兩條墓道,從來沒有一座墓是四條墓道的。所以當時我們就一致認定,這個墓群應該是高于諸侯一級的。”
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們在這一大墓的外圍還發現了長達1 500余米的夯土城墻,發現了六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建筑基址的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空心磚、條磚、板瓦。在西周時,只有大型建筑才用磚瓦,所以它顯示了周大墓群的建筑等級規模很高。
經過幾個月的大規模勘探,考古專家們正式確認,在周公廟遺址發現的周大墓地是國內目前所知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由于大量甲骨、大型建筑遺址、長段的夯土圍墻、高等級的西周墓葬這四個特點兼具一身的周代遺址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而我國夏商周三代的王陵自古以來從未發現過,所以,許多人推測此處乃西周王陵之所在。一時間,“周公廟遺址發現了西周王陵”的消息不脛而走。
墓主是誰
周大墓群被發現后,迅即在考古界及社會各界引起強烈震動,由于在我國的傳世文獻中,古代歷史最多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在西周忽然斷線,消失在茫茫歷史云煙中,所以,許多人希冀能在這里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
從2004年5月開始,許多著名考古專家和學者紛紛專程趕往現場考察。2004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副局長張柏帶領國家文物局專家組也趕赴周公廟遺址,對周大墓群進行了認真考察。
享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78歲的北大教授鄒衡在現場仔細考察了三天之后,激動地表示:“西周考古已經有70多年,這里是惟一一處同時發現西周城墻、甲骨文、高級建筑和墓葬群等遺存的周人大型聚落。從學術價值上講,周公廟遺址西周大型墓地的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堪稱第一的最重大的考古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史,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大李伯謙教授也稱這個發現是世紀大發現,是和殷墟同樣重要的發現。
對于周公廟遺址發現的重大意義,各路專家學者一致予以高度肯定和評價。但是,對于周大墓群是否就是周王陵,墓主究竟是誰等問題,考古學界則歧見較大。部分專家認為,根據文獻記載,按照西周嚴格的喪葬制度,一般諸侯安葬不能享有四條墓道的墓葬,只有王才能享有,所以,這些墓葬可能是西周的王陵。而大量車馬坑和陪葬坑的出現,進一步說明了這里極有可能是幾代考古工作者苦苦尋覓了70多年的西周王陵之所在。
一部分專家則傾向于此處為周公家族墓地。鄒衡先生認為,“周公”字樣的甲骨文在此處多次出現,說明此處可能是周公家族墓。秦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袁仲一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說:“周公是享有周王待遇的人,完全有資格使用最高等級的墓葬形制,而這些四墓道的墓葬規模普遍偏小,不大可能是王陵。所以,周公家族墓的可能性更大……”
也有專家對上述兩種看法持有異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雖然周大墓群單個墓的墓制規模較大,但整個墓群集中在一個狹小的山坡上,這是不是不大符合王家恢弘的氣派?而如果說是周公和其子孫的墓地的話,雖然說周公可以享受四墓道的待遇,但他的子孫不可能享有這一禮制,所以,這里也不大可能是周公家族墓地。”
更多的學者則認為,雖然根據過去的考古經驗,所有諸侯一級墓葬的墓道最多的只有兩條,但是,很多考古卻是超出經驗之外的,所以,在墓葬沒有發掘并找出周王或周公的葬物之前,尚不能稱之為周王陵或周公家族墓地,考古要用事實來說話。
出于對周大墓群保護的考慮,也是希望盡快用事實來揭開周大墓群的性質之謎,2004年5月下旬,全國著名的考古專家鄒衡、劉士莪、袁仲一、韓偉等一致向國家文物局建議:西周大墓應盡快發掘,抓緊保護。專家們認為,從保護的角度來說,要盡快發掘;許多問題的解決,也要靠發掘。隨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大文博學院也聯合向國家文物局提出申請,請求對周大墓群進行發掘。
正式發掘
圍繞著是否發掘周大墓群,考古學界又出現了新的爭議。一些專家認為,對周大墓群的發掘應當十分慎重,一定要有詳細、科學的發掘計劃,不可操之過急。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先生說:“我覺得目前的工作應該還是要把周圍這個地方不斷探索下去,搞清它的布局。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長遠的考慮。”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也認為:“目前能確定遺址年代的直接證據還顯不足,希望考古隊在對年代的認定上,補充更充分的證據。而且,一些專家提出,國家暫不主張對帝王陵墓進行發掘,如果周大墓群被證實是周王陵的話,會不會和國家的文物保護政策相沖突?”
但是,周大墓群性質的難以確定和周大墓群慘遭嚴重盜掘的狀況,卻使更多的專家和有關方面傾向于盡快實施保護性發掘。因為周大墓群位于當地人俗稱“五爪梁”的一個山梁上,溝壑縱橫,遠離村落,保護難度極大。所以在過去的歲月乃至近一個時期,周大墓群曾遭受嚴重盜掘。據當地農民講,解放前,這里就曾遭受過國民黨岐山駐軍的大規模盜掘。在近幾年,也不時有各路盜墓賊在這里神出鬼沒。目前,在已鉆探出的22座大型墓葬中,一般每座大墓都有兩三個盜洞,最多的一座墓上盜洞達六個,而最新的盜洞形成時間只有一年左右,在一座四墓道的大墓中,兩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大盜洞竟直接打到了墓室上,其中一個盜洞深達17米多。
對于是否發掘周大墓群,國家文物局的態度一直十分審慎,文物局主要領導曾先后親臨陜西,進行調查研究。在組織專家充分論證,認真聽取各方意見之后,因為考慮到周大墓群面臨盜掘和自然損壞的危險,特別是從考古的需要來看,如果只是調查和探勘,很難判斷周大墓群的性質,所以,2004年9月16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對周大墓群中的兩座墓葬進行保護性發掘,以便為研究認識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和對其實施長遠科學保護等提供重要依據。
2004年10月18日,周公廟遺址發掘儀式在周公廟遺址現場舉行,對32號和18號大墓的發掘正式啟動。
考古隊王隊長介紹說:“經過對現場勘察信息的綜合分析,我們確定,首先發掘破壞最嚴重的32號大墓和保存相對完整的18號墓。32號墓有兩條墓道,據勘察,此墓已經被盜并遭到嚴重破壞;而18號墓是一個有四條墓道的大墓,當時尚未發現被盜痕跡,只是墓室部分有局部塌陷,但發掘進行到11月份,我們在18號大墓至少已經發現了三個以上的盜洞。”
發掘開始后,盡管社會各界對大墓的發掘進程和結果高度關注,但是,考古工作者還是不時地給大家“降溫”,對于這里是否是“周王陵”、是否“可以和殷墟相媲美”、是否是“建國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等等,考古隊一概表示:一切要等到試掘結束后才能下結論。考古隊副隊長徐天進說:“考古發掘是科研,而不是挖寶,所以應該有一種相對平和的心態。根據目前的進展,要真正搞清周公廟遺址的規模和性質,很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時間。”
由于盜墓賊的盜掘,中國的古墓往往是“十墓九空”,而周大墓群的被盜情況又十分嚴重,所以,許多人擔心:發掘的大墓是否已經被盜?如果已經被盜發掘還有無意義?對此,一位考古專家說:“當年發掘秦公一號大墓之前,曾發現了160多個盜洞,但發掘后發現,100多個盜洞都中途停止了,所以,周大墓群的這些盜洞是不是都打到底了,目前 還很難說。”若周大墓發掘后真是空墓,一位專家認為:“不能因為是個空墓就否定考古發掘的意義。比如曾備受關注的北京老山漢墓,發掘后幾乎是個空墓,但是,其仍然具有很大的價值,比如說墓葬的結構本身就非常重要,而且即使墓葬被盜,它是怎么被盜的?被盜的情況怎樣?對文物遺產造成的損失怎樣?這些都值得研究。所以,這個墓地就是一件東西不出,同樣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周公廟遺址兩座大墓的發掘現場,工作人員每天只下挖20厘米左右,目的是為了決不遺漏一件文物遺存。目前,32號大墓的發掘正接近墓底,發現了一個棺槨;18號大墓也發現了兩塊用特殊石頭磨制成的石磬,這是古時與編鐘齊名的一種樂器,一位考古專家興奮地說:“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因為按史料,周時磬只有在諸侯一級或者不低于諸侯的墓葬里才有,所以墓主的身份可能至少是諸侯一級。”除兩座大墓的發掘之外,在周公廟遺址的一座中小型的墓葬里,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兩件刻有銘文的青銅器,目前專家正在進行研究。
考古隊一專家透露說:“如果兩座大墓被盜不是很嚴重的話,很可能出土大量的青銅器、玉器以及少量的陶器和漆木器,更重要的是會有大量銘文出現, 這些銘文很可能將填補我國的考古空白,甚至改寫西周歷史……”
讓我們冷靜地期待著周公廟遺址的發掘結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