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肅,人們腦海中所閃現的除了孕育著古老華夏文明的黃河文化之外,更多的恐怕就是如夢幻般的一條線路———絲綢之路。有人說,幾千年來的中國古代史一直在上演西部片,而這電影的膠片,就是由華麗的絲綢引發出的漫漫歷史。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為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西達地中海東海岸安都奧克,全長7 100余公里的線路,取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開辟于公元前2世紀末,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它沿途所經之地產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印度文明與中國文明,也是當今世界主要文明的母胎。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當今世界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影響深淵的文明只有四個,就是古希臘、伊朗、印度與中國,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大文明匯流的地方只有一處,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而這一處所指,其實就是整條‘絲綢之路’的精華部分。”
絲綢之路在甘肅段全長1 600多公里,行至蘭州時被分為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條線路。可以說每一條線路都是連接著眾多古人智慧的結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絲綢之路”的中國段進行考察,準備把這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作為“文化通道”項目展開“申遺”。在2004年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之前,我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共有29處。其中,萬里長城作為一個整體項目在甘肅省有著完好的保存,加上敦煌莫高窟,可以說,這兩處是絲綢之路在甘肅段最為耀眼,也最為知名的地方。但是甘肅境內還有1.33萬多處文物點,還有更多閃亮發光的景點。
以南線為例,這里有舉世文明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夏河拉卜楞寺、炳靈寺石窟、武威雷臺漢墓、嘉峪關及莫高窟,都是串聯在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地方。可提到中國石窟的鼻祖———武威天梯山石窟和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見證———武威白塔寺等等,許多人恐怕還聞所未聞,殊不知,它們也是“絲綢之路”上的奇葩。
在80年代,由于歷史及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甘肅省的經濟發展滯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旅游業受到了種種因素的制約,豐富的歷史遺跡有待于綜合開發和利用,也面臨著“好酒更怕巷子深”的尷尬。面對這種情況,甘肅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門明確了以絲綢之路為主線,以蘭州為中心,以西、中、東三個旅游區為基礎,全面發展甘肅旅游業的戰略思想和“以敦煌為龍頭,以蘭州為中心,以天水為突破口”的工作重點,確定了全省旅游業發展的工作方向。近年來,甘肅省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全省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可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距離“申遺”的入選條件還相差很遠。世界遺產的申報及評審程序是非常嚴格的,除了對旅游景區的歷史、宗教、藝術價值等進行評估,還要對景區的接待能力、景區周邊的生態環境等硬件指標進行近乎苛刻的技術要求。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仍有大批的知名旅游景觀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因此,若想把絲綢之路作為世界性的文化通道列入世遺名錄,在絲綢之路甘肅段中許多旅游景觀、歷史遺跡的充實、修繕工作勢在必行。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受絲綢之路歷史熏陶的甘肅人民,將會在這塊土地上譜寫新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