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中國新疆翻越帕米爾高原出西域,經過中亞平原,跨越伊朗高原,很快就可以到達古代絲綢之路的西段名城巴格達了。
亞洲西部兩河流域的新月地帶流淌著古老的底格里斯河,河邊坐落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巴格達。兩河流域誕生了古代人類的兩大文明———巴比倫文明與阿拉伯文明。在公元8世紀中葉到13世紀新月地帶發展為世界的政治與文化中心之一,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建立了強大的阿拉伯帝國,巴格達的歷史可以說就是完整的阿拉伯文明史。
公元762年,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代哈里發東征來到底格里斯河邊,豐美的水草與富饒的土地使他意醉神迷。于是,10萬民工從周邊屬地被征發而來,四年勞作使原來薩珊王朝的一個村落變成了大食帝國的都城。從此以后的幾百年里,世界上便有了并列的三大名城:東方大唐帝國的長安、中亞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擁有天文臺、圖書館的阿拉伯智慧宮在巴格達興建起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穆斯坦西里亞大學在此成立,還有富麗堂皇的阿巴斯宮殿等等。8世紀至13世紀是巴格達都市文化的黃金時代,它不僅是阿拉伯和西亞諸國的政治首都,更是全世界科學家、文人、學者的薈萃之地。同大馬士革并列,還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今天距離巴格達30公里的泰西封是當時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之一。
2 000年前,巴比倫王國著名的統治者漢穆拉比給世界創建了一部早期人類歷史上最完備的法典,為的是“讓正義之光照耀整個大地,消滅一切罪人和惡人,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然而令人不安的是,這片最早進入法制文明的土地在后來卻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無法無天的蹂躪。
巴格達的第一次毀滅發生在1218年。草原雄鷹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帶領蘇魯錠騎兵攻克巴格達。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旭烈兀率領的蒙古鐵騎用大炮轟塌了巴格達的城墻,大軍攻入了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帝國的哈里發被戰馬踩倒在腳下。當時阿拉伯人與歐洲人稱蒙古人為韃靼人。韃靼人殺人如麻,把全城焚為焦土。他們來如疾風去似閃電,橫掃大地后留下的只有尸體發出的惡臭和廢墟。一個被忽必烈派去查訪的人報告了他目睹的事實:“宮殿的建筑物幾乎全都使用沉檀木、烏木以及降真木等名貴木材蓋建。當這些建筑物著火燃燒時,其香味竟能飄到百里之外。”當時的歷史學家伊本·赫里康親眼目睹了巴格達的陷落,他說:“我所看到的慘象難以形容,很長時間我都不敢對人提起這件事。后來在我寫這段歷史的時候,才不得不把當時的真相揭露出來。他們為什么會遭到這樣的巨大羞辱和玷污呢?我多么地希望自己沒有出生在這個災難之前,或者我在災難中死亡,根本就沒有看到過這場浩劫。但是,我的朋友們對我施加很大壓力,非要我把所見所聞如實說出來,不說出來不等于這個悲劇沒有發生過。歷史不應當把這場人類的劫難抹殺掉。”
根據赫里康的記述:“瘋狂的韃靼人攻入伊斯蘭的首都巴格達,屠城、焚燒、搶劫四十日。街道上的尸體堆積得比橋還要高。到處都是斷壁殘垣和倒塌的房屋。空氣中充滿腐臭的氣味。瘟疫開始流傳了,隨風而去,遠到敘利亞。一路上的村莊和城鎮聞風而受感染,居民成群地死去。整個大地都布滿了饑荒、瘟疫和死亡。”
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就這樣淪落了。繁華的城鎮變成了戰馬的牧場。然而阿拉伯人的悲劇并沒有結束,42年后的1400年,蒙古人的金戈鐵馬又一次占領了巴格達。
從歷史的角度看,當時的巴格達越是繁榮和進步,蒙古人對巴格達的占領使人類文明受到的踐踏就越是沉重而空前。兩次災禍宣告了阿拉伯帝國的終結,而此后,兩河文明的發展終于斷裂了,從此一蹶不振。
而在最近的十幾年中,巴格達連續遭到兩次空前的浩劫,人類發展的襁褓、偉大的巴比倫博物館終于不能幸免,歷史學家再一次扼腕長嘆。
我常想,如果沒有石油,巴格達人是會繼續穿上長袍騎著駱駝吃著椰棗在沙漠里欣賞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在底格里斯河上悠然蕩舟的,而如今,卻經歷了一次四十大盜的真實故事。
都是石油惹的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