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41年初,我剛剛16歲,為了避兵,我和三哥宋文魁從家鄉張掖流落到了西北邊陲的嘉峪關。
嘉峪關城是個多廟宇的地方。緊靠東門外有關帝廟、聚鳳樓、舞臺。在東關街的兩邊,有護國寺、財神廟、馬王廟、魯班樓、城隍廟、龍王廟、山神廟、藥王廟、三光廟等等,這些廟宇,后來被資源委員會、甘肅油礦局、動力油料廠、嘉峪關第二煉油廠改建占用。
邊墻外的絆馬坑
在嘉峪關的西北邊墻外面,有四排絆馬坑,坑離邊墻約1米,呈圓形,直徑約2.5米,坑深約2.5米。每個坑里都栽有八至十個錐形木樁,錐尖向上。據老人們講,這些絆馬坑是古代軍隊的戰略防御設施。每個坑上面都是棚著的,一旦敵人入侵攻城,就會掉進絆馬坑。只要掉進絆馬坑,不論是馬匹還是人,都會被坑內帶尖的木樁扎傷致死。這些木樁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但還是那樣堅硬鋒利。
據傳說,遠在秦始皇造長城時,確定長城東至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南至遼東城,北至飲馬泉,并根據全國地形,決定南挑五嶺,北打長城。說的是南方山大溝深,挑有五道又深又寬的壕溝,北方除長城外,還在長城之外挖有四至五排絆馬坑,均用來防御匈奴入侵。
何家大莊子與邊城
1941年春天,我從地灣子到30里之外的黃草營去辦事。在回來的路上,正好遇到了地灣壩的老何爺,他也是到黃草營辦事的。邊說話邊走,一會兒就來到了地灣壩。走進邊墻不遠,要經過一個破爛的大莊子,老何爺給我介紹說:“這是我家的老莊子舊址,它和這條邊墻是同歲。”我驚奇地問:“何爺,它為什么和邊墻是同歲呢?”何爺用舌尖舔了一下上嘴唇,說:“這也是傳說。相傳我們何家祖上太窮,就在這里蓋了三間茅草房遮風避雨,當年,秦始皇打邊墻時偏偏又經過這幾間茅草屋,有幾位領工的官兒要我們祖上的一位奶奶給打邊墻的人們燒茶做飯。地灣壩這段邊墻打完后,那些領工的官兒提出要給點補助,周濟周濟我們何家,可我們那位祖奶奶什么也不要,只求他們加固一下莊子,因為這里常有盜賊和狼虎出沒,太不安全了!那些領工的官兒聽了,二話沒說,就下了一道命令,立時,劃線的劃線,栽桿的栽桿,運土的運土,打夯的打夯,不到半天功夫,就給我們何家打下了這個墻基寬一丈,墻高兩丈多的大莊子。那你說這莊子和邊墻是不是同歲?”我仔細看了一下這莊子的西南角,果真和邊墻緊緊相連,打得一樣結實。
出口人留言
在舊中國,受苦受難的民眾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生活上沒有保障。為了避兵避債,許多人扔下家眷,背井離鄉,從內地逃往西口外(迪化)去謀生。
在出口的人中,不識字沒有文化的人,出口前向家鄉的方向,含悲掉淚地禱告一番,把心一狠,就走出西口去了。若是有些文化的人,總要在嘉峪關的西城門洞留個言,寫上三句五句,以表依依惜別之情。
那是在1941年,我路過嘉峪關西城門洞時,就見門洞里,除了地面上無法寫字外,其他三面挨茬寫滿了出口人和進口人的留言,雖然城門洞的頂部很高,但是,仍然寫滿了各種筆墨的留言,不看則罷,如果悉心一看,心里總產生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你就是鐵石心腸,也會黯然心寒。我隨手抄錄了其中的幾首:
(一)
出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干。
前看戈壁灘,后看鬼門關。
(二)
別了父母別家鄉,別了賢妻和兒郎。
今日要到口外去,不知何時能回還。
(三)
走出關外看風向,寒風刺骨透心涼。
每月狂風廿九天,還有一日是陰天。
(四)
窮八站來富八站,不窮不富又八站。
如果中途不遇伴,沙漠灘上喪黃泉!
當然,進出口人的悲慘傷感的留言不止這些,我仔細數了一下,全城門洞的上頂和左右兩邊共有436首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