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的新拐點
文/岳生
第二次價格闖關
“電荒”、“油荒”、“水荒”,是近幾年才冒出來的新詞。官方的表述為:“煤電油運全面緊張”,“淡水資源嚴重短缺”?!耙环矫鎳乐厝彼硪环矫娼衲晟习肽旯┧髽I全行業虧損?!痹谥洕鷮W家張卓元先生看來,這是經濟學上的悖論。物以稀為貴,現在則是稀缺的東西不值錢?!凹热皇褪窍∪钡?,那為什么國內油價漲不起來?!睆堊吭J為,低油價就是在鼓勵人們多用油。同樣,低的電價就是在鼓勵那些高耗電的企業。
10月28日,由國家發改委主辦的“資源價格改革研討會”,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除了財政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科技部、環保總局等部門的領導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親自參會并講話。在這次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演講的題目是《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敖⒛軌虺浞址从呈袌龉┣箨P系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睂τ隈R凱而言,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擺在他所領導的發改委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共提出六個“必須”。其中第二個“必須”就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曾任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的張卓元解釋說,事實上,第三、第六個“必須”都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具體措施。第三個“必須”是,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第六個則是,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其中還專門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事實上,我國早在“九五”計劃中,就有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提法: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是實現今后15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所在。“為什么10年過去了,我們的增長方式卻絲毫沒變呢?”張卓元研究員認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根本轉變,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長期以來我國資源產品價格受政府管制,明顯偏低,鼓勵人們濫用、浪費。
張卓元認為,長期價格管制的結果是,地價低,水價低,煤、油、電等能源價格偏低,礦產品價格低。他說,一些地方政府用行政權力向農民低價征地,然后辦開發區等,用低價出讓土地招商引資。此外,目前我國水價僅為國際水價的三分之一。大量高能耗產品爭相出口,正是因為中國能源價格低。在我國15萬個礦山企業中,僅有2萬個是付費取得礦山開產權的,其他大都通過行政手段無償占有。
同樣被認為扭曲了的,還有勞動力價格。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說,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遠低于市場均衡水平,企業已超低價格獲取生產資源。同時,由于社會性管制的缺失,許多企業在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很少,大多數企業規避了其應承擔的社會成本。此外,政府對勞動力價格缺乏適當的保護,使得勞動力資源價格過低?!百Y源的低價,已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的重大障礙?!崩罹┪脑菏空f,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徹底改變,市場自身就不能對粗放增長進行有效抑制,宏觀調控就永遠走不出行政手段的迷宮。
我國資源短缺且需求量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看來,資源約束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個價格問題。劉世錦解釋說,在價格起作用的情況下,一種資源供給不足,價格上升,使用者將會加強節約,減少消費,或者找另一種價格較低的可替代資源。相反,如果在價格不起作用的情況下,會出現資源的短缺與浪費并存的現象。后者,正強烈地表現在當今的中國。
在為期一天半的資源價格研討會上,經濟學家們似乎在拼命游說政府官員,讓他們相信市場,相信價格的作用。劉世錦舉例說,價格起作用的最近一個例子是,今年上半年油價提高,小排量的經濟型轎車銷量大幅上升,而油耗高的SUV車銷售則明顯下降。
不久前,世界銀行針對中國“十一五”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能源使用量的降低,55%歸功于價格調整的結果,17%是研究與開發的結果,還有是工業所占份額變化的結果。劉世錦說,大家都認為我國生產并出口某些高耗能產品不合理,但仔細觀察,電價太低,地價太低,治理污染的費用沒有足夠支付,這都變成了企業利潤,加上出口退稅,企業怎么能不生產和出口這種高耗能產品呢?
“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態度要堅決,步子要穩妥?!痹谶@次研討會一開始,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就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但他深知,“物與物的價格關系背后,是人與人的利益關系。面臨的問題比以往更復雜,改革的難度比以往更大?!?顯然,要素價格的闖關要比一般商品價格的闖關難得多。
“十一五”規劃醞釀服務業富國
十六屆五中全會之后,智囊人士都在加緊研究、解讀中央的決策。中央黨校、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研中心(DRC)都認為,五中全會對“十一五”規劃的表述頗多新意,具體而言,包括: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話題賦予了新內涵;第一次全面闡述了統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重視自主創新,將之提升到全局戰略層面;GDP增長目標從總量到人均,重視增長的質量;提出加快發展服務業等。一系列基于經濟發展現狀、國際規律的提法如果能實施,有助于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這些提法中,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引人注目,這個問題過去提過,但它在“十一五”規劃中的分量、地位不一樣,現代服務業將是“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亮點。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各種體制機制弊端,經濟結構的調整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如何謀求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推進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關系未來經濟全局的問題?,F在,高新技術產業已經起步,但距目標尚有很大差距,基礎產業、制造業增長很快,但增長質量、競爭力不理想,面臨發展瓶頸,服務業的發展則嚴重滯后,成為產業結構優化的薄弱環節。
為此,“十一五”期間中央決定從三個方面下功夫: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信息產業、生物工程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新環保產業等,使之成為經濟的先導產業、新的增長鏈;以新的思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F代服務業不僅是跨國資本繼制造業之后向中國產業轉移的一個新領域,更是擴大內源性需求,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增長點。事實上,服務業比重的快速增加也是工業化的組成部分,因為工業化分工變得越來越細致,必然需要服務業黏合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提高工業化的水平。
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國家的強大、富裕需要工業、服務業,國家的穩定則需要農業,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將是:在穩定農業增長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工業、服務業,推進工業化和服務業化進程,即“十一五”將制定農業穩國、工業強國、服務業富國的產業戰略。
國內現代服務業滯后的表現是,生活性服務業長期占據首位,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科技開發、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落后,制約了國際競爭力。城市化發展滯后,限制了傳統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加上現代服務業欠發展,更加深了服務業的發展滯后。專家指出,要改變現狀,須以服務業的結構升級作為“十一五”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改變第三產業依賴生活性服務業的低質結構,加快發展金融、保險、物流、咨詢等知識型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化服務業,應解決三個問題:1.服務總量不足。200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3384億元,占GDP的31.77%,僅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64%的一半,比低收入國家的45%還低13個百分點。2.加強現代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2004年,出口貿易額達5934億美元,但絕大部分是商品性質的,各類服務貿易出口額為589億美元,僅占世界服務貿易的2.9%。3.調整優化服務業結構。除了加快發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外,還應協調城鄉、區域布局,結合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的服務業。
服務業發展滯后緣于不合理的體制障礙,分析人士的建議是,打破電信、民航、鐵路、郵政、行政公用等行業的壟斷,把服務業從壟斷領域中解放出來;按公共性、非公共性區別對待的原則推進改革,把服務業從官辦領域中分離出來;政府歸位,還利于民。